从十几年前的“电子海洛因”,到今天的“手机=毒品”,为无知买单,一次就够了!
当今的中国互联网经济,每年创造着数千亿元产值,尖端人才辈出。而在十几年前,它被妖魔化为“电子海洛因”,家长带着孩子避之不及。Z后虽然有时间为它正名,但信了邪的家长和孩子,也因此错过了个人发展的黄金时代。
今天,同样的故事在上演。有营销号为炒作博点击,炮制了新的毒品“手机”,“手机之害,贻祸无穷,罄竹难书,善尽天良···”,原文言辞偏激无所不用其极,但这一次,理智的家长们并不买账。
道理很简单,恐惧大都因为无知与不确定感,反过来讲,只要把事情吃透便无所畏惧。那篇朋友圈流传的《手机毁孩子的一生》营销文,给手机定下十条罪状,如身体虚弱,精神失常、性格扭曲,频现命案、色情泛滥,腐蚀心灵等等,如果不明说是讲手机,还以为在批斗犯人,既没有数据又经不起推敲,不少家长朋友看完后随即表态:“问题是有,但专挑极端的案例说,太偏激了。”
此外,现在80、90年代的父母能理性看待问题,因为他们亲历过科技进步带给世界翻天覆地的变化,知道使用科技产品的必要性,更有同理心。根据机构调查数据,现在中国拥有7.31亿网民,其中九成用手机上网,可见手机已从消费品变为必需品,这已经成为不可逆的趋势。
而且智能手机的功能越来越强大,对个人提升的帮助也在增大。游戏功能只不过是冰山一角,它的真实模样是这样: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媲美个人电脑,海量的学习资源相当于随身携带着图书馆,而且未来还可能接入VR、AR、人工智能,帮助个人获取更大的提升。试问,哪位家长甘愿孩子放弃如此强大的工具,落后于别人,落后于社会。
其实家长担心的青少年手机问题,说白了就是过度使用,这类问题确实存在,可只要掌握了应对方法就不再可怕,而且解决的方法也不只一种,其中以专业学生手机Z受推崇。从行业先行者小格雷学生手机提供的数据看,其耕耘市场11年,拥有用户规模接近5000万人,占全国2亿青少年的1/4。这么多家长的共同选择,肯定不是来“害”孩子的,应该是基于对产品的信任,也是基于对手机必要性的认可。
从学生手机用户的增加,就可以看清多数家长的态度,他们渴望利用防沉迷管控功能,来锻炼孩子矫正用机习惯,再用学习功能助力孩子取得更好的成绩。这可能要比简单拒绝孩子的需求要多付出心力,但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必定是值得的。就像培植树苗的过程中,也要摘除多余的枝条,给予一定空间,才能茁壮生长Z终成材。而如果在温室中过度保护,Z终能得到只会是千篇一律的灌木丛,树木如此何况树人!
我们都该学会正视手机带给青少年来影响,像营销号那样一时咒骂虽然痛快,不过我们分析问题,Z终目的是为了找到解决办法。人生道路上父母的责任,也应该是帮助孩子找到跨越障碍的方法,而不是带着他们逃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