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利益相关,分享个人心得
人口密度较高而又相对发达的城市,在东亚,东京、香港、台湾还有国内一线城市的便利店覆盖网点密集。以三巨头为首,7-11占领跑珠三角,全家雄霸长三角,罗森每个城市都在打酱油。上海市中心,处处都是24小时营业的全家Familymart,它是高房价、高租金、高收入、压力山大下的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可以带来幸福指数提升
武汉便利店的商业数据约1.81万家,百度地图搜索“便利店”,显示武汉三环内约8000家登记店铺,包含连锁店、夫妻店、日用杂货店、彩票、餐饮零售。能称得上“便利店”的便利店约摸3000-5000家。武汉的便利指数不低,但便利店质量参差不齐,密度不低,覆盖率很小。有品牌印象的某天、某森、某多。以上三家仅仅看门头就能瞬间产生购物记忆
有这么一句话:当人均收入到3000美金的时候,消费习惯就会从超市转向便利店,平均每家店覆盖3000人。个人的商业判断是:当房价超过2.5、租金超过2500,或街道级商业中心一定有加盟便利店在火拼;当房价超过3、租金超过3000,或区级以上商业中心,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不一定赚钱,但是一定能存活下来
首先是火拼,传统的夫妻店、日用杂货店培育了50-70年代人的消费习惯,当如今主流消费群体以80-00后为主时,装修布局、sku更新、陈列选址营销到服务都是对传统“小卖部”的单方面屠杀。以某天、某森、某家为首的连锁便利店正在不惜血本培养武汉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习惯,与此同时大量创新型门店某猫小店、某东超市以及部分外籍巨头企业跃跃欲试。当你的社区附近哪天突然多了一家某天、某森,请感谢那位老板,他砸了至少100万在陪你玩幸福指数。如果能够盈利,他不一定懂零售但一定懂楼市
其次是便利指数与房价的强关联性,老旧城区在楼市中的优势是生活便利、配套齐全,但现在这个优势已经被市场淡化。Z为明显的结果是在不考虑学区的操作因素下,三环边的楼市正在追平二环内老破小。老旧城区产业空心化、老龄化,基建房屋老旧,营商环境蝇营狗苟,虽然便利但就是不感兴趣。容积率和配套已经不能作为购房主要素了,某多和某天的差别才是(便利质量大于覆盖率)某多们开在老龄化社区、三级干道以及人均消费8元以下地区,某天们选择主干道、次级干道、中档社区、学校医院、商业区,租金成本不是问题,砸钱也要找到对的那个人,某天们覆盖的地区一定会有很多花费血本在这座城市奋斗的人,他们要的是幸福指数不是”便利“
所以得出标题的结论,不打烊的微笑式服务开始有人买单了,第三产业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