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鹿友故事 印度修仙记:永不落幕的世界宗教博览会 - II
接上一篇......
谈到印度宗教的源流,必然要涉及到印度的历史,这两个都是时间轴上的问题。
印度人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不尚武的民族,基本属于“战五渣”的水平(貌似热带地区的原住民都普遍干不过从温带寒带来的“野蛮人”),外加没有天然屏障的保护,印度河、恒河流域可以长驱直入的开放平原,便经常遭到西北部驰骋草原的套马杆汉子们的暴锤和抢掠,而且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当上统治印度老百姓的霸道帝王。
到了近代,被蹂躏习惯的印度人,几乎没有怎么抵抗就拜倒在高头大马、坚船利炮的英国人的脚下了。
于是,总是不能当家作主的印度人,饱受“二等公民”之苦,早已无暇顾及本民族的历史。
长期处于外族势力的高压统治下,印度文明似乎失去了纵向延伸的空间,就像努力生长的韭菜,每当长高一截,就被农人毫不留情地割去。
因而在这种惨淡的历史环境中顽强生存的民族,往往蕴藏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精神力量。
印度的古圣先贤在这片洒满苦难的土地上,修行悟道,著书立说,为劳苦大众构建起一座座形而上学的宗教殿堂。
这对于那些挣扎在Z底层深陷绝望的人们来说,或许是唯一支撑其存活下去的灵丹妙药。
他们不再关注今生的时间和现实的世界(反正关注了也改变不了命运),把更多的信念和希望寄托于来世,去追求看不见摸不着但想起来就嘴角上扬的极乐净土。
所以,印度就这样成为了“天选之国”,成为了众神降临人间的绝佳落点,也成为了众多宗教应运而生的理想摇篮,可以说印度具备一切宗教萌芽与成长的先天条件。
宗教的种子撒入印度这块沃土之后,立马如鱼得水,遍地开花。
谁也说不清这座神坛里究竟开了多少朵花,但可以确信的是开得Z醒目的那几支,成就了今天印度的宗教色彩。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来印度的第九天,我们从印度教圣城瓦拉纳西出发,前往北面10公里外的佛教圣地鹿野苑,沿途看到一座明黄色的基督教堂,一座浅绿色的清真寺,而我们的出租车司机,则是一个锡克教徒。
鹿途旅行电源“能量石”乃充电宝品牌鹿途家族的大容量担当,20000毫安的大容量,防水、防火、防尘、防摔,还自带LED手电,可谓一身武艺,更重要的是还能随意带上飞机。我深知这趟印度之行所面临的交通、基础设施条件比较艰辛,所以果断带上鹿途能量石上路。
在短短四十分钟的时间内,我就密集地接触到了五种不同的宗教形态。而丝毫不用惊诧,这就是印度的社会底色折射出来的独特人文光泽。
你若是初来乍到,一定会觉得眼花缭乱、扑朔迷离,但对于早已谙熟这种瑰怪氛围的我来说,却不啻为旅行记忆中一段手法精妙的蒙太奇。
上面提到的五种宗教,再添上一个耆那教,便组成了当今印度Z盛行的六大教派。
其中印度教信徒以人口占比达80%的绝对优势,成为印度第一大宗教。
对,你没有看错,虽然印度对中国人来说Z出名的是佛教,但今天的印度,佛教非但不是主流文化,还曾在一千年前中断过,其地位已一落千丈。以至于我在印度的旅行中,除了佛教圣地以外,几乎没看见过在大街上蹓跶的佛教僧侣。
佛教在印度的信众只占印度总人口的0.7%,排名第五。在它前面还有排名第四的锡克教,占比约1.7%;排名第三的基督教,占比约2.3%;而位居亚军的是,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人口占比超过14%;六大宗教里唯一排在佛教后面的是耆那教,仅占有0.37%。
Z后还剩不到1%的人口分给其他所有的小众宗教,比如拜火教、犹太教、巴哈伊教等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