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安康。今天,得意生活系列栏目“街·味”正式上线!
抛开武汉那些赫赫有名的地标,我们更想去一些不那么“出名”的寻常街道,找一找Z接地气的美食,听一听老板Z“抛闪”的故事。
我们试图用一条条街,一家家店,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串联起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巨大变化。
我们将范围缩小到汉阳,把镜头对准一条街,一个对于很多武汉人来说,甚至有些“偏远”的地方。
它不像王家湾那么热闹,熙熙攘攘的商场目不暇接;也不像钟家村有天然的地理优势,大桥之下,通达四方;甚至不像Z近备受关注的西大街,让一批老汉阳人集体缅怀。
在武汉轨道交通密布三镇的今天,它甚至离地铁都有些远,它就是位于汉阳的——桃花岛。
https://v.qq.com/x/page/v08808jlcdq.html?ptag=qqbrowser
△得意生活视频组
桃花岛的美食有不少都是从武汉各个地方搬迁而来,扎根在桃花岛十多年。有些名气甚至比这条街都大。
作为武汉排名top3的豆皮店,可以说周记豆皮大王带火了桃花岛一条街。
据周师傅介绍,他早先在鹦鹉洲长江大桥底下做豆皮,后因拆迁,搬到了桃花岛,如今已经在桃花街驻扎了11年。
“我老祖在汉川也是做豆皮,我初中毕业就开始做。”算下来,周师傅做豆皮已经做了40年,如果再算上祖辈,“那绝对不止100年。”
“那变化大得很,以前都是荒地、农田、水塘、泥巴路,门口还没通车,别人都不理解我怎么搬到个刁角。”
“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变好了~”以前来周记吃豆皮的几乎都是街坊。
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上网络传播的力量,让周师傅的特色豆皮火出了桃花岛“开车子过来吃的一排一排滴!”
周师傅改良过后的“盖浇豆皮”,外加牛肉、鳝鱼、虾仁等独特口味,在武汉独一家,大受欢迎。
忙的时候,尤其是双休、节假日,老婆、儿子、侄儿子全都上,三个锅同时开搞!
“我们旁边的大马小炒,比我们来的还早,经济便宜,我们总在他屋里吃。那家腰花是建港拆迁搬过来滴,在这里扎堆的基本上是大几年,上十年滴……”
虽然火得一塌糊涂,周师傅却无意开分店连锁:“没有蛮大的追求,就想在桃花岛待着。”
不忙的时候,周师傅就爱在门口安逸地喝点茶。
时间追溯回2001年,张小梅的粉面馆刚搬到桃花岛,那时候一条街只有她一家过早,没有门面,搭个小棚子就开始了早餐店之路。
酱香醇厚的热干面,野生喜头鱼熬制而成的糊汤粉,是店里的招牌。
再后来生意做起来了,慢慢旁边就又来了一家,后来桃花岛十字路口直接成了过早一条街,一个星期不带重样。
“原先只能坐535到桃花岛,现在有801、812、413、390……添了不少车子。”
公交载着川流不息的居民来来往往,这条街以前什么样,只停留在父辈人的记忆里。
张小梅的儿子陈梦龙,是个壮实的90后儿子伢。陈梦龙从小在桃花岛长大,水塘钓虾子、挖泥鳅、游泳……
和整日忙于生计的父母不同,陈梦龙对桃花岛的记忆显得丰富有趣得多,“以前湖中间真的有个岛,上面种了一片桃树,结满了桃子。”
△绿意盎然的墨水湖公园
“现在水质好多了,有了墨水湖公园、绿道,以前桃花岛好看,但现在更好看!”
△附近居民经常去墨水湖公园散步
张小梅跟顾客感情深厚,有时搬走的人还会专门回来吃上一碗。
“这么多年了,你还在做?”“我都搬走10年,你还在这!”张小梅见证了不少人从小女孩到出嫁,从结婚到添了孩子。
车子多了,马路宽了,水也变清了,人也有感情了,张小梅感叹:“桃花岛蛮好,现在什么都方便了。”
暮色逐渐降临,属于桃花岛的夜晚正式拉开序幕。生火、包饺子、准备食材、招呼客人……长毛烧烤城的伙计们陆续忙了起来。
就是汉阳那家服务员不用菜单和笔记,就能牢记客人点的菜的传奇长毛烧烤。
晚上六点之后,从武汉三镇赶来的食客不约而同落座。
扎着马尾、身材魁梧的男人正是老板“长毛”,他早已不亲自烧烤,只是习惯站在一旁指点徒弟。
“金庸笔下的桃花岛有个黄老邪,我姓潘,是汉阳桃花岛的潘老邪。”
△长毛烧烤城老板 潘老邪
凤爪先卤后烤,外焦里嫩。独创铁板茄子,软滑中带着蒜香。
金黄色的煎饺卖得也俏,四五个人包才能应付每天供不应求的节奏。
当我们追问起桃花岛的变化,“长毛”不自觉地打开了话匣子:
“原先店门口只有两车道,来来往往的大货车将路面压得坑坑洼洼,一到雨天就水花四溅。现在马路几宽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