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在B站看了复旦大学一个研究社会婚姻老师的讲座,里面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
她说当时她找老公,就看中他家里条件很差,因为那是他们大学里流行琼瑶,看过琼瑶知道穷小子一般都是男主角,男主角和女主的结局都很美好。而当这位老师的漂亮女同学找了一个家里很有钱但是长得很难看的男生时,她们班的女生都为这个女生感到难过,觉得他们未来不会幸福。因为那是一个讲究奋斗的年代(15年前),这位教授和他老公(同是复旦的法律系毕业)毕业几年后就在上海买了房,老公也成了律师,一家过得很好。
接着这位老师又问台下的各位复旦学生,那么现在这种情况可能吗?你们估计你们毕业多少年后能在上海买房?有个男生悲哀的回答:可能一辈子都买不起。
这就是时代的变化对人的择偶观的影响吧。十几年前,很多人(80%?)可能觉得只要人品好,有工作能力,家庭条件可以后慢慢积累,一起奋斗来创造美好生活。十几年过去了,房价翻了几番,房子这个基本的生存必需品,倒逼个人思考自己的未来,衡量各种选择的利弊,现在可能只有50%甚至更少的人还持有上述那种观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