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多年房子受人追捧,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房子能保值增值。房子在被人使用折损的同时还具备了一定金融属性,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居然还能在市场上卖出比当初购入高得多价格。从这点来说,过去几十年房子无愧是最完美的标的。
但这种双重属性也不是房子独有。比如首发iPhone的黄牛限定版,疫情期间的健身环,近年炒得飞起的矿卡潮,由于产量限制、资本介入以及消费者的追捧导致二手价格远比首发价要高。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产品的更新换代以及市场的变化,这些产品的金融属性会逐步丧失,价格最终会回归。
房子也是一样。近年来出台的种种zc,限贷也好,开发商红线也好,房产税也好,目的都是给人为的剥除房子的金融属性,让其回归居住属性。
而且我国土地是国有的。本质上我们买房子,买的不是房子,而是房子底下土地的70年使用权。鹤岗5万一套的房子不见得比北上广1000万一套的房子建筑质量要差,是土地周边的配套、人口以及就业,让不同房子具备不同的流通价值。
如今生育力萎缩、居民消费降级已经板上钉钉,还指望像前几年一样大拆大建,享受人口红利是痴人说梦。没了人口支撑,再好的房子终究不过是一堆钢筋水泥罢了。
有人开得起玛莎拉蒂,也有人只开得起五菱宏光,但无论玛莎拉蒂还是五菱宏光,随着使用时间车子的价值一定会慢慢折损。丧失金融属性的房子就跟汽车一样,只是单纯消费品。
这也不是预测。事实上,楼市话语权最弱的老破小市场正在经历这种阵痛:无法贷款、无法拆迁、无人接盘、无人问津,除了租和住想不到还有其他用途,而且居住的环境也一言难尽。
新房和次新房还保留的金融属性,也将随着各类政策落地被一点点剥离。最终,我们买房的思维方式将被彻底颠覆:从原来“手上有一点钱,害怕贬值想买套房”变成“好不容易存了些钱,想买套房给家里改善下生活”。房子入手即代表折损贬值将成为社会新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