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是一名华农国际班的学生,后来赴英国威尔士与伦敦留学,如今学成归国成为一名算法工程师;这是一位优秀的程序媛的留学故事,你要听吗?
自 我 介 绍
“大家好,我来自福建泉州,曾是华农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班的学生。我平时喜欢宅家里,看电影、打羽毛球、打游戏以及发呆。目前我已经从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毕业,回到了福建,如今在福州工作。”
为什么要出国?
我加入到国际班这个项目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姑姑的推荐,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想从信息管理转专业到计算机科学。大部分参与到国际班这个项目的同学对出国学习深造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的人在高中时期就决定要出国,完全做好了心理准备,而我跟他们是不一样的,我之前完全没有留学计划,所以在大一的时候我很懵,完全没有想到自己的人生已经踏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我是一个很喜欢逼迫自己,也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同化的人。进入国际班后,身处在一堆对留学有清晰计划并为之努力的同学之中,他们的想法也在影响着我,推着我走,逼迫着我也建立起了自己的规划。感谢这群现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优秀小伙伴们。
出国值得吗?
现在六年过去了,非常感谢2012年夏天傻乎乎决定加入国际班的我,这是我人生以来最正确的一个决定,这将会是我人生中最享受、满足的经历之一。
出国准备
在华农的前两年,我们的教学完全是VIP模式。有外国语学院最好的老师和外教给我们教授英语,有计算机学院的院长和教授们给我们上双语专业课(一个院长一个副院长一个教授给我们5个学生上课,非常刺激了,小小班教学+高度互动+永不能逃课)。
这两年,小伙伴们压力都非常大,每个人的课表每天都是满满当当。跟普通班相比,该上的课一节也不能少,还有很多英语课。此外,为了让我们做更充足的准备,我们都要提前学习大三的专业课。
那时候计算机专业的女生宿舍区和上课区的距离是整个华农校园距离的最长线,我每天骑着个小单车上坡下坡一身汗赶上课,回想起来真是挺辛苦的(这可能也是我身材苗条的原因吧^-^)。
大二末,由于我们是第一届国际班,在材料准备以及签证方面学校还没有较为成熟的流程。我们作为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当时踩了很多坑,可以说帮国际班的师弟师妹们把前方的路都摸索了一遍。
在所有出国准备中最刺激的莫过于7月14日语言班就要开课了,机票都买好了,签证还没下来。踩完各种坑之后,我们去往卡迪夫大学的三人终于在7月11号收到了签证,在开课前最后一刻赶到了英国!现在我们都能够以轻松的语气互相调侃那几天的惊险与焦虑,但在当时真是快急疯了。
国外生活
城 市 环 境
卡迪夫虽说是英国威尔士的首府,但比起伦敦、爱丁堡,感觉是座安静慢吞吞的小城,治安和环境都很棒,人也都很友善。我有些印象很深刻的小事可以分享一下。
在国内主要是人让车,但在英国的城市人少路窄,有许多没有红绿灯的路,车过来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停下来准备让车先过去,但是开过来的车也会停下,车主会招招手让我先过,每次都很暖心。
有一次我过马路,绿灯的时间快到了,车快开过来时,对面有个老奶奶很焦急的向我招手,喊:Be quick, sweetie。 我瞬间就被暖到了,开心地噔噔噔跑过去。
初来乍到时,我出门瞎逛,拿着学校分的小地图站在路口乱看,有个中年女人走过来跟我说:Need help, honey? 我感觉被喂了一口糖。
住 宿
在卡迪夫我是和在读语言班时认识的中国朋友们一起租了个带后院的漂亮小房子,房租便宜、购物方便、离学院很近,唯一的缺点就是长期跟中国人在一起,自我感觉口语进步很慢。
后来在伦敦读硕士的时候,我选择了居住学校宿舍,周围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能一起闹腾,对自己的口语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饮 食
在卡迪夫的两年里,基本上自己买菜做饭,感觉自己额外在新东方厨师学校进修了一趟,从只会西红柿炒鸡蛋到能杀鱼能做火鸡能烘培,厨艺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在伦敦的时候住的是包餐的宿舍,平时就在餐厅吃土豆牛排意面西兰花,只有在周末我才自己做中式饭菜。
出 行
国外课程
国内的计算机学生可能大一大二的课加起来只有3-4门专业课,其它时间则被非专业课程占据,大三大四的时候才打完基础,读研的时候才决定专业分支。
英国的本科是三年制,在这三年里全都是专业课,计算机系学生们大一就学了6门专业课,这个时候他们的基础已经完全打好,大二大三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往他们更感兴趣的专业分支里去探索。
国外课程不会固定一本书,学校也不会发书。教授的授课都是多本书的浓缩集合,课件首页会有推荐书单。所以相对于在国内大家带课本上课,国外更多的则是带着自己的电脑来上课,而且校园遍布wifi,学习很方便。
上课不会点名,逃课也没人管。我是个比较抠的人,每次想逃课的时候想想学费,算算这堂课值多少钱,就不会逃课了。课堂上的互动性超高,学生想问问题直接问,刚开始我是比较害羞的,有疑问也不敢问,后面习惯了就想问就问了。
图片
图片
课程考核方面,如果是理论课,则期末考试占比大些,例如70%期末考试+30%平时作业;若是实践课,则平时作业占比大些,比如0%期末考试+100%平时作业。期末考试全是问答题,没有选择题,猜答案是不存在的,但是找考试代考的人依旧很多。平时作业什么都有,可以是个人项目,小组项目,小论文等等。一个平时作业占分6~15%不等,有时候拼死拼活写完一个作业可能才占一点点分数。布置的作业项目都比较新颖,从来不可能在网上找到一模一样的项目代码和答案。
计算机这个专业,实践的东西蛮多的,平时作业是拉分的关键,而我有时候是个考试渣,属于考试不稳定选手。所以我非常重视平时项目,整个学期花我会花很多时间完善我的项目,完善我的报告上,非常充实。
打 工
A. 在卡迪夫大学读书的时候,我成为了计算机学院的STEM大使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Ambassador),是卡迪夫大学计算机学院对卡迪夫的小学、中学提供的支持。主要职责就是去卡迪夫的小学、中学里讲授IT相关的技术课程,为年龄阶段在 6-13岁的小学生启蒙和辅导 IT 方面的知识,上编程课,例如 html、树莓派芯片、乐高机器人等。这对我而言是一个很好的经历,锻炼了自己。一两周去一次,卡迪夫大学给我们的报酬是一个小时12.5英镑。
B. 在从卡迪夫大学毕业后的那个暑假,我成为了卡迪夫大学的国际学生大使(International Student Ambassador)。当时卡迪夫大学国际处需要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代表们帮助他们工作,协助处理即将加入的下学年学生,为他们解答以及提供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当然我的竞争者几乎都是是来卡迪夫读研一年的中国学生,少数本科生,我觉得我能抢到这个机会应该是因为我有STEM 大使的经历和我已经来英国两年了,口语好一点。于是在这个暑假我就跟其它国家的代表们一起,坐在办公室里发发邮件,打打电话, 回答各种问题。这个的报酬也是一个小时12.5英镑。
C. 国际学生大使的工作只需要一周去三天,而其它的时间我无事可做,学生签证上的打工时间也只允许每周20小时,我无法再找正式的工作,于是我去了临近的一家中国餐馆打工,端端盘子跑跑腿蹭蹭饭,一个小时5英镑。那个夏天每周忙忙碌碌也是非常开心了,一直忙碌到9月份,我去了UCL报到。
一起出去英国留学的华农小伙伴们,一路以来互相陪伴互相鼓励互相调侃,是我最好的朋友,永远的亲人!
在UCL的时候,住的是学校宿舍,大家在一个餐厅吃饭,抬头不见低头见,认识了很多有趣的朋友,大家一起庆祝生日,一起开party,一起出去看电影,一起出去玩。在卡迪夫大学的时候比较宅,圈子则小一点了。
在UCL,我们有个学习小组,里面有福建学霸一枚,爱吃火锅的台湾男孩一枚,马来西亚小姐姐一枚,华农三人组成员一枚;虽然他们总是用我的丑照来做表情包,但是要感谢他们在考试期间逼着我早起一起去图书馆复习。
她和我在同一个学习小组,是个大学霸,全奖留学,是工作了几年后才来UCL深造,很照顾大家。我超喜欢这种独立自主有魄力又贤惠的小姐姐,经常去她宿舍串门,谈谈女生的小秘密。
与我同专业同宿舍区,讲话真的会头跟着摇。他在印度的三星工作了七八年后申请了UCL继续学习深造。是我写数学作业对答案的好友,讨论题目的好伙伴。
卡迪夫大学时期的好友,高大帅气游戏宅男,做饭难吃,总叫我矮子,住在我们后面一条街,我们玩狼人杀会叫上他和他舍友。是个反编译了巴士app来免费坐巴士的编程小能手。
“在这里认识的每一个好朋友,每一个乐观向上的留学生,他们都是在闪着光的人,我喜欢这群人,也希望自己在他人眼里也是在闪着光的人。”
毕业工作
我一直以来没有什么想留在英国工作的想法和计划,我的计划便是回家。英国的人文和环境都很好,给人非常舒服非常绅士的感觉,但是我还是馋着家里各种活蹦乱跳的海鲜,喜欢国内闹腾腾的烟火气,家人也都在福建。九月份中旬交完毕业论文我便回到了福建,并且找到了一份和专业非常对口的工作——计算机视觉算法工程师。
现在的工作环境其实跟读书时期也很像,周围都是高素质的技术人员埋头苦干,工作压力比顶尖互联网公司会小一些。博士们带着一群年龄相仿的小硕士,大家互相学习互相进步,中午一起风风火火地冲向食堂。这就是我现在的程序媛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