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Z后由 吃货枫轩 于 2012-7-6 17:40 编辑
4月23日,武汉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陈少林评职称被黑,拳打评审委员教授林莉红,林莉红当场晕倒被送医。
武大评职称动拳脚事件还未平息,中南民族大学联名上书、绝食事件再起。教学评分在本单位排名后10%的19名老师认为评审结果不公开透明并存在黑幕,联名上书,其中一名老师绝食抗议,绝食仍在进行之中。
王英英就是绝食抗议的老师,她自嘲自己申报评职称之路像一场马拉松,从2003年至今,已近10年。
王英英的评分高达90分,有的老师这两年的评分只比前一名少了0.05分,却也被剥夺了评职称的资格。
这群教师中间,有多名高校教龄已达20多年、教学口碑相当好的老教师,很多教师都有国家级科研项目,有教师多次荣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还有的教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国家课题获得立项;还有的年轻博士有10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等杂志转载。
文件规定学生打分占70%,一级督导员评分占10%,二级督导员评分占20%。我们想问一问,这里面能否体现公平?有没有暗箱操作?是不是老师都要满分才能达标?
1、评教数据的计算方法未经教师或者教师代表讨论、听证,仅为管理部门一家之言。这合法么?
2、老师申报职称时都到教学评估科去签字、盖章了的,每个人都查看过自己的评教记录,在得知自己的评价等级并经质评办公室盖章以后才整理、装订好职评的材料,并在本单位述职、公示,通过了学科组的评审。“没有人告知我们被排名后10%,不得申报评审。这就证明我们已经合法地通过了初级评审。在校评委终审时却不让参加评审。请问,学科组评审的权威性何在?正常程序的合法性又如何体现?”
3、数据不公开,让人不得不质疑。谁能保证计算机程序就不会出错误?谁能保证这中间没有人为操控?
4、这些评分靠后的老师基本都上大班课,一个课堂的人数一般都超过了120人,按照统计学规律,你只要课堂人数越多、课程越多,你落到后10%的概率就越大。将这种评分与评职称的资格挂钩,今后谁还敢上大班课?
5、一个学生可以代替其他N个同学打分;原化材学院有个老师刚从日本留学回来时,对学生要求很严格,结果学生就公开对她说:“×老师,如果你在考试时给我们打低分,我们在评教时就给你打低分。”
往往是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的老师分数被打得低,而那些会讨好学生、让不来上课的学生也能轻松过关的老师可以得高分。如果将这个标准与功利性很强的评职称问题挂钩,今后谁还敢严格要求学生呢?它势必会出现很多弊病,如拉选票、给回扣等等让人斯文扫地的做法。
6、难道非要划个坎,这10%的老师就是不达标,必须凑齐名额的?
7、我们大多数老师在讲课时从来没见过二级督导员来听课,甚至有的老师连一级督导都没有见过。他们打分的依据是什么?
8、19个人的评教结果都上了90分,有的教师只比前一名评为优秀等级的少了0.05分,评教结果上了90分还被判为教学不合格?那么,教学合格的标准是什么?
9、更让人感到不公平的是,法学院一个评教排在末位的、被法学院教师公认为教学不好的女教师,在通过初评以后,都被人举报到纪委了,可她却通过了校评审。这里面有没有暗箱操作?
10、中南民大每学期大约有850个教师上课,这就意味着每学期有85个教师属于“后10%”,以此类推,近两年内,也就是4学期,则有340个老师是“后10%”。从教务处统计的数据来看,4学期都是同一老师在“后10%”的重复率基本没有。这就意味着,两年下来,整个中南民大的教师有40%的教师是属于“后10%”,也就是被判为“教学不合格”的教师,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中南民大的教学质量存在严重的问题。若以此类推,假如是近五年来,那就意味着将近80%的老师都会有一次“后10%”,如果一所大学80%的老师教学都不合格,这所学校不是一塌糊涂么?
武汉高校评审接连出现打架、联名上书、绝食事件,象牙塔里斯文扫地。我们不反对末位淘汰,但是这种充满了功利、黑幕的评审,只会让更多的矛盾爆发。王英英老师的绝食仍在进行中,下一个评审矛盾将在哪里爆发?
申诉人:王英英(13545046309)、詹俐敏、郭林花、姜喜咏、柏振忠、宋雄华、赵泽林、窦彬、苏亚民、刘利、许锋华、甘涛、王丹
2012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