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交流

转发一个个人觉得比较好的文章(江边坐着好冷{{(>_<)})

4回复 阅读 752

因为本人一直在做心理咨询,偶尔会看看大家的心声。我觉得我们缺乏一种学习爱情,处理感情问题,总结经验的能力,所以造成了许许多多的麻烦与困惑。没事多看看杂志,多思考。现转发一个有空闲就看看吧。

青年文摘

声音|东施没有爱情

  春秋越国有个名叫西施的女子,其貌之美,沉鱼落雁,人皆爱之。其邻东施甚是羡慕,某日,见西施手捂胸口,紧皱眉头,却博得众人怜爱,遂模而仿之。不料,\" 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

  我愿意相信李渔之说:\" 东施之貌,未必丑于西施,止为效颦于人,遂蒙千古之诮。\" 东施的失误在于 \"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不懂自己,就不懂美。进一步讲,不懂自己的人会懂得爱吗?如果东施是个剩女,一直在孜孜不倦地追求一份感情,寻找她的 Mr. Right,又该有怎样的故事呢??? 常言道,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可是,为什么?

  我们知道,仅有 \" 性 \" 对婚姻来说是不足够的。可是,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什么值得说的经验或想象?除了满足荷尔蒙的需要以及延续香火外,我们为什么要和一个 \" 陌生 \" 的异性共度此生。因为爱情吗?

  ◆什么是爱情???

  当女人到了一定年纪,身边人便会有意或无意地提醒:该结婚了,你不结婚,老了就没人要了。相信不少 \" 大龄 \" 青年都有过类似的被逼婚经历,他们的父母是如此的焦虑,可是,他们到底在忧虑什么?他们在担心子女得不到 \" 爱 \",还是担心子女得不到 \" 幸福 \"?说白了,他们是在惦记着孙子。对他们来说,\" 抱得孙子 \" 才意味着人生程序的完结。

  人类学家费舍尔在 TED 演讲中将婚姻总结为性欲、爱情和依靠。他认为,对性的渴望迫使人们去寻找伴侣,建立浪漫爱情,进而相互依靠。不过,在传统的中国,两人其实可以由 \" 性 \" 直接形成 \" 依靠 \",而无须相爱。事实上,中国绝大部分传统家庭是靠 \" 性 \"(准确地说,应该是孩子)来维系的。没有爱,一个家庭未必会离散,但如果没有孩子,这个家庭就前景未卜了。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说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情,而婚姻却是两家人的事情。但吊诡的是,使夫妻关系更疏远的也往往是孩子——当有了孩子,夫妻开始在孩子身上投资期望,以期将来子女能孝顺自己、报答自己,子女才是一生Z大的依靠。然而,当两性生活失去新鲜感,当子女代替丈夫(或妻子)成为Z大的依靠,原本就没有爱的婚姻还剩下什么?

  今天,恋爱自由,观念开放,时尚流行,爱情再次回到人们的视线中。爱,终究是人之常情。越来越多年轻伴侣禁不住青春的悸动,勇敢爱,勇敢表达,九百九十九朵玫瑰,一千个点赞,万人广场的当众表白……都足以感动人,可是,为什么人们还在为爱情之死挽歌?为什么人人都擅长恋爱,却不免沦为婚姻失败者?《新周刊》如此评述:\" 我们从未有过这么好的物质基础、这么自由的两性关系,但我们创造并迎来的,却是史无前例的、岌岌可危的爱情时代。\"

  于是,人们感慨爱情已不再纯洁,将爱情之死归咎于万物皆商的时代。选择对象如同挑选优质股,选择婚姻变成一生之中Z大的风险投资(所谓 \" 做得好不如嫁得好 \")。从此,爱情 / 婚姻成为一笔糊涂账。当经济考虑代替了诗意想象,爱情就不再优美。不巧,婚姻必须关心 \" 柴米油盐 \",必须关心 \" 两老一小 \",和情感因素一样,经济因素同样是维系家庭的重要支柱,甚至更重要。于是,人们总结道: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可是,为什么我们不去反思所追求的爱情其实本来就不足以支撑婚后生活?或许我们所谓的爱情其实只是一个 \" 过家家 \" 的游戏?到底是婚姻约束了我们对爱的想象,还是我们本来就缺乏想象力?或者,我们从来就没有在婚后生活中继续保持对彼此的爱的追求?

  古典爱情虽百般美好,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洞房花烛夜之后,夫妻还需如何相爱,如何生活。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在诸多爱情故事里面,很少是关于婚后的爱情生活的。或是违背父命,为爱抗争(如卓文君);或是罹难之际的生死相吻(如杰克与罗丝);或是有缘无分、天各一方的苦命相恋(如梁祝);或是身患重病或即将离世之时的不离不弃。可是,这些与寻常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人们习惯幻想一种 \" 不必付出 \" 的爱情,或者,人们习惯相信有那么一种 \" 爱情 \",它能让两人终生相守,于是,只要在恋爱期间储备足够多的 \" 爱 \",便可以一辈子受用,然后结婚生子,幸福就会主动来敲门。

  婚姻未必杀死爱情,而恰是婚姻澄清了生活现场。也许,婚姻正是我们分析爱情的Z佳语境。我们的确 \" 爱 \" 过,但你能确定你的 \" 爱 \" 就是幸福生活所需要的那种吗?我们常常谈论的 \" 爱情 \" 其实是不明朗的,无论是文学所想象的爱情,还是被商业以及网络所消费的爱情,皆为如此。在真实生活中,爱需要一种存在感,这也就是为什么婚姻Z终还是回归到房子、汽车、钻戒、年薪、身高、相貌、孩子、公婆、丈母娘……我们不能总是在浪漫幻想。

  然而,如果婚姻仅意味着成为房奴、车奴、孩奴,那我们实在不需要婚姻。有趣的是,有人还总结了 N 个不婚理由:工作太忙,没空成为家庭主妇;处理不了家族纠纷;男人婚后大变脸;女人太不切实际;都是陌生人,等等。这样的话,做一个剩男 / 剩女未必就是一个坏的选择。女权主义者海伦 · 布朗甚至鼓励女性摒弃爱情和婚姻,女人要完完全全地把握自己的欲望。在她的书《性和单身女郎》里,单身女性似乎并没有缺少什么,甚至更加自由。可是,她们没有 \" 家 \"。

  ◆我们需要 \" 家 \" 吗?

  我们Z大的误会是,只要人在,家就在。这错了。没有 \" 生活 \" 的家其实是空的。生活不是生存,生活是一种文化状态。对夫妻双方而言,关于 \" 家 \" 的生活想象,就是一种关于爱的特殊表达。当人们彼此爱慕的时候,另一个人被赋予某种 \" 特殊意义 \",\" 家 \" 作为一种特别的创作,就是让这种特殊意义真实而持久地存在着。

  然而,那个让生活有着特殊意义的他 / 她又在哪里呢?如果不知道自己的 \" 特殊意义 \",我们又如何寻找那个有着特殊意义的他 / 她?Z终,爱成为一个追寻自我的过程。我同意作家林奕华的观点:\" 我们在谈恋爱的时候,都希望遇到‘对’的那个人,但实际上我们不会遇到‘对’的人,我们只能去创造一个‘对’的人,而当我们把自己变成那个人之后,那个人就出现了。\" 在觅得真爱之前,我们首先要成为自己所满意的那个人

  但,我怎么知道那个我所满意的人就真的是我所满意的,这又回到柏拉图式的知识论困境。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无限反思。如作家周濂所言:某种意义上,人生就是一场彻底的清算,一场与自己的本性进行的战斗,一个也许永远都没有标准答案的 \" 认识你自己 \" 的追问。

  如果东施是一个剩女,她要寻找她的一份爱情,又该有怎样的故事呢?她还会重复效颦之举吗?她会守在窗台往楼下丢竹竿,等待 \" 西门官人 \" 的出现吗?她会如何看待这些莫须有的人伦规训?她会如何面对现代商业及时尚以爱的名义所布下的种种营销迷局?嫁还是不嫁,她会如何选择?她会期待怎样的一种生活,怎样的一个家?

  我们会为东施捏一把汗,因为要面对以上这些生活难题,我们就必须要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Z真的那个 \" 我 \"。在某种意义上,\" 我 \" 的缺失导致 \" 爱 \" 的缺失,而 \" 爱 \" 的缺失导致 \" 家 \" 的缺失,而没有家的男女(即便是老夫老妻)其实都是单身男女。所以,当下男女所面对的并不是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嫁还是不嫁),而是一个关于创造的问题(如何爱)。

  东施没有爱情。然而,在一个缺乏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东施。

标签

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江城热点及时推送 阅读体验更流畅

值得推荐

首页 版块

和武汉妹子交朋友

了解武汉的窗口

在武汉结婚  买房  装修  旅游  购物

用得意生活app有优惠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