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我就读于北大。
那时的北大,教学楼远不如今天这般恢弘精致。百年讲堂是1999年才建成的。在讲堂举行的第一次PARTY,便是我们的毕业礼。那时,五院仍静静地矗立在静园草坪一侧,那时,诗歌还不像现在这样边缘,现如今,要是哪个熊孩子敢说,我的理想是当个诗人,绝对是家族灾难。
静园草坪留下了很多传说,比如弹吉他的男生,比如,畅谈爱心万里行。1998年让人骄傲的百年校庆也在静园草坪上演。亮瞎眼睛的灯光下,我跟着王菲和那英摇头晃脑,哼着相约九八。虽然,俺只是个群众演员。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文科系,都是发散型思维,但中文系是,文学系尤甚。老师给我们的主要作业,是一沓浩瀚的书单。我们要读百年孤独要看金庸还要读鲁迅。比书里的知识,更好玩的是书外的人。漂亮的校花和王子的故事。一个男生永远穿着衬衫即使在下雪天。而另一个男生,则身着长袍傲啸长吟。诗人与美丽的女朋友在雪中拥吻,而英俊程度不逊色于今天宁泽涛的体育委员,在雪中等他的女友……
很多年之后,这些都成为晃动着脑海里的鲜活镜头。天呐!你以为上北大是为了读那些经史子集么?去藏经阁好了。俺窃窃地以为,是为了……遭际这些鲜活的人。证明,他们不仅仅在书本里,新闻里存在。
现在,小盆友创造一个新名词,学神学霸。
而那时,我们Z佩服的学神,是平时永远翘课,临考前一周突然发力,顺利通关的神。
这与隔壁的,完全不同。是,我们喊他们隔壁的,即使多年以后。隔壁的思维模式,就像他们的教学楼,校园里的道路,一样平平直直。他们拿出来的笔记本,算式规范,整齐崭亮。走出来的男生,呀,怎么说,那时候哪有那么多富二代官二代,小伙子一个个干净明亮。是那种仿佛知道世间规律的明亮,一不留神,就被他们拐进科学的殿堂。但人文气息嘛,还是差了点,要不,清华礼堂上,怎么悬挂着新日本人。(请倒过来读,人文日新)
你敢让我写情书,我就给你写方程式。清华的男孩儿,如是“恶狠狠”地说道。
他们的表白,是直截了当直击命门的,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就是这么泾渭分明。比如,那个清华男就说过,我喜欢你,以后,我要建一个主楼那样高的楼给你。
初恋啊,就是这样“狂妄自大”“忘乎所以”。但是,站在宇宙中心,回想起当年的誓言,除了微笑,就是傻笑了。
十年后聚会,大家明显地老了。
北大这一边,大家还是喜欢讨论社会问题。他们讨论着要不要移民,讨论着社会的种种。开宝马的,骑自行车的,都是一样的“德行”。而清华的圈子里,大家讨论的是项目,融资,创业,大有赶奔新一波互联网热潮和工业4.0的劲头。
相同的是:谈爱情的渐渐少了。谈孩子的渐渐多了。
谈理想的减减少了。故意讲段子,黄段子的,渐渐多了。有人离婚,也有人依旧的神仙眷属。有人生了三个孩子,也有人,单身狗如故。
谁对,谁不对?谁胜,谁负?
或许,拼出个你死我活,本身就是一种迂腐。就像当年的调侃,你们隔壁的。
如今,我们站在工程师修建的帝国与城市里,手持着智能移动装备眺望未来。心怀故里,于兴奋未名中又有所茫然。
工程师说,来,我们来规划,直到我们建成,一个理想中的城。
而文艺青年们,不,文艺虫子,永远地怀些许的怀疑,些许的批判。他们在行吟中“虚掷”太多的时光。他们以他们的方式,散落的修行。
同此明亮。同此倾心。
教育,以及生活,让他们走不同的道路。而神灵在上,遥遥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