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粉先遣队的汇报
http://www.deyi.com/thread-7984116-1-1.html
http://www.deyi.com/thread-7983823-1-1.html
http://www.deyi.com/thread-7983767-1-1.html
http://www.deyi.com/thread-7983509-1-1.html
http://www.deyi.com/thread-7983441-1-1.html
http://www.deyi.com/thread-7983420-1-1.html
http://www.deyi.com/thread-7983129-1-1.html
http://www.deyi.com/thread-7982594-1-1.html
http://www.deyi.com/thread-7982586-1-1.html
http://www.deyi.com/thread-7981503-1-1.html
从《花木兰》植入中国传说做梗,到《碟中谍3》去上海近郊西塘取景;从《X战警》《钢铁侠3》不断塞入中国演员打酱油,再到《2012》、《火星救援》中国拯救全世界,不难看出中国元素在好莱坞的地位步步升级,而《功夫熊猫》系类电影中的中国元素更是多到被堪称”中国定制”、“好莱坞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1月20日,人气动画电影《功夫熊猫3》武汉点映。
8年前,中国元素满满的《功夫熊猫》,被称作“好莱坞写给中国的一封情书”。即将上映的《功夫熊猫3》,则对中国元素的使用更加“任性”:阿宝多了个小名“李莲花”,熊猫村坐落在云雾缭绕的青城山,《捉妖记》导演许诚毅打造了中文配音版,这部堪称“中国定制”的电影,更像是写给中国的家书。
参加点映的观众,对片中云雾缭绕的熊猫村情有独钟,不少人惊呼:“这不是青城山嘛!”这正是片方希望达到的效果。许诚毅透露,制作团队多次到四川采风。“我第一次到青城山,看到云雾缥缈之中又有满山翠绿,脑海中立刻勾勒出阿宝生活的场景。我们在大熊猫繁殖基地,许多美国人第一次亲眼目睹‘圆圆滚滚’,顿时灵光一现,为影片新增了熊猫宝宝的角色。”
阿宝原以为自己是世上仅存的一只熊猫,不仅在这部电影中找到亲生父亲,还历经艰苦回到家乡熊猫村,邂逅了会跳舞的熊猫美美。片方在成都考察期间,特意在街头观察“川妹子”的衣着打扮和色彩偏好,为美美量身定做了一套颇具四川风情服装。除此之外,阿宝不小心把辣椒撒到自己身上的镜头,也让热衷川菜的朋友大呼过瘾。
许诚毅剧透了不少四川元素,笑言“至少熊猫没有打麻将”。谁知凯特·哈德森听到麻将格外兴奋,暴露了自己打麻将的爱好。许诚毅话锋一转,继续剧透:“等拍《功夫熊猫4》的时候,我们让阿宝打麻将、吃火锅,让美美的皮肤更加水灵灵,谁让四川的水土养人呢!”
不止票房中国文化更诱人
除了“熊猫村”这样的中国地标,配乐上请来擅长“中国风”的周杰伦,更有口型一致的中文配音版,这些细节成功“讨好”了中国观众。从中国功夫,到中国演员,再到中国取景,好莱坞的电影频频示好中国,莫非只是看中市场大盘?
2015年,我国有7部电影票房突破10亿,两部电影狂砍超过20亿票房,全年总票房在12月初就已经突破400亿。有人预计,2016年这个数字将被600亿刷新。不仅中国电影成为投资热土,中国市场也是好莱坞大片的必争之地。如何抢占中国电影市场,迎合中国观众的胃口,成为好莱坞导演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凯特·哈德森坦言有市场因素:“中国人热衷花钱看电影,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过,电影不仅是商业,更是艺术。抛开市场因素,中国的文化更吸引人。片中阿宝用气功打败大反派,收获了幸福的家庭,这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励志故事。孩子得知我参与配音,尖叫‘老妈太酷了,我也想学中国功夫!”
满屏中国元素的好莱坞大片,“歪果仁”看得懂吗?许诚毅回应:“好莱坞大片刚到中国时,国人也看不懂,文化交流需要一个过程,美国观众也要去接受、适应影片中的中国文化。”
今非昔比从打酱油到主演
此前,好莱坞电影里的中国元素,无外乎功夫、中国话和旗袍。偶有黄皮肤横冲直撞好莱坞,总被观众质疑“蹭红毯”、“镀金”。
后来画风突变,好莱坞电影也开始讨好中国观众了!从《花木兰》植入中国传说做梗,到《碟中谍3》去上海近郊西塘取景,Z后不断塞入中国演员打酱油。例如《X战警》中范爷造型虽然酷炫,但单独的镜头都是论秒计算,宛如天外飞仙般莫名出现,遭吐槽“中国特供”。而到了Z近两年,中国人民不仅拯救了好莱坞电影票房,也屡屡在电影中拯救全世界,从《2012》到《火星救援》莫过于此。
不过,中国演员打酱油的局面有所改观。《功夫熊猫》就是一例,从前两部努力展现中国文化,到第三部索性中美合拍,中美合作日益密切。Z近,吴彦祖加盟邓肯·琼斯电影《魔兽》,范冰冰参演肖恩·麦克纳马拉的古装奇幻大片《日月人鱼》,据说都有不小的戏份,令中国观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