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阳买房须知之——汉阳文史300问(第一问,汉阳派生汉口镇)
43回复
阅读 5229
john068311
博士一年级
从今天开始,本楼主每天更新一篇汉阳文史300问,直到300问结束。。。。既然很多人选择在四新地区买房,就有资本知道本地所发生的事情 从古至今的绵延~~~
“汉阳派生汉口镇”,顾名思义,说的是先有汉阳,后才有汉口镇,汉口镇由汉阳派生而出现。那么,汉阳何时派生出汉口镇、怎样派生出汉口镇?
我们现在看到的汉口镇已是繁华都市,而在五百年前,这里还是汉阳府汉阳县所属的一片江汉泛滥的沼泽地。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征讨驻兵汉阳的陈友谅之子陈理,曾赋《马渡沙头苜蓿香》小诗一首,描写出这里的荒凉景象。明初文人赵弼进一步描写了这里的景物:“茫茫汉口入江流,两岸芦花泊钓舟。梁武旧城无觅处,寒烟衰草不胜愁。”
明代成化年初期,汉水下游连年发大水,从而在郭茨口以上决口,改道向东入江。新辟的河道裁弯取直,流程短,落差大,从月湖以北流入长江,形成了唯一的入江河道,原先其他入江河道逐渐淤塞。
汉水入江新河道将汉阳县一分为二,汉阳城外分为南乡和北乡。汉水入江口成为水运良港,南岸靠近汉阳城,很快成为商船云集的港湾,北岸的沼泽地日渐干涸,成为商客居留地。两岸合称为汉口。
到了明代正德年间,汉口市场已蒸蒸日上,正德元年,汉口成为漕粮交税口岸。
传说朱厚熜自湖北钟祥进京继承皇位为嘉靖皇帝时,途经汉阳,因而留下不少有关这次恭迎圣驾的遗迹和传闻。塞口寺被御赐为“回龙寺”,还有如“送驾墩”、“报驾巷”、“接驾嘴”等地名因此应运而生,这都是因嘉靖皇帝途经汉阳而起。
嘉靖四年,汉水口北岸已有房屋630间,南岸有房屋830间。隆庆六年,汉口居民近1400户,一般按每户5人计,汉口居民有7000人。万历年间,汉口成为湖广地区漕粮转运之唯一口岸,后来又成为淮盐集散地,“楚商行盐”总口岸。漕运和盐运的刺激,使汉口的水上运输业迅速发展,商贸兴隆,富贾云集。汉口镇居民人数与日俱增,万历年间,汉口南岸有建中、东阳、西阳三坊,北岸则有居仁、由义、循礼、大智、崇信五坊,至明代末,汉口居民已近万户。官署于嘉靖年间专设汉口镇巡检司,万历年间将巡检司由南岸移至北岸,至清代,汉口镇专指北岸。
因为汉口镇的兴盛,乾隆年间汉阳知县刘嗣孔称,到达汉阳的万斛以上商船林立如麻,路上车马络绎不绝,四面八方的富贾交会,货物贸迁,宣称汉阳“南纪雄风,甲于全楚”。
汉水改道孕育出汉口镇,成为全国四大名镇之一,从而奠定了后来武汉三镇鼎立的城市格局。清代有一个叫范锴的学者,长期客居汉口,经多年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汉口之盛,所以由于小河也。”相对于长江而言,他把汉水称为“小河”。
由于汉口镇商贸发达,居住人口较多,情况比较复杂,汉口与汉阳之间又隔着汉水,管理很不方便。1898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提出将汉口镇升格,以“汉阳所属之汉口镇,地当冲要,交涉繁剧”为由,上奏朝廷,要求将汉阳县与汉口镇两地行政区划分开,设立各自的行政建制,分而治理。次年一月,朝廷准奏,将汉口镇改名夏口厅,行政级别与汉阳县相当,直属汉阳府管辖,厅设“抚民同知”之官职。至此,汉口才彻底从汉阳县划分出去,从行政意义上实现武汉三镇鼎立。
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江城热点及时推送 阅读体验更流畅
全部回复
john068311
博士一年级
汉阳文史300问之第二问——古汉阳城 江南西道沔州城为何称沔州
古汉阳城又称沔州城,是因汉阳城亦是沔州的治所。
隋开皇九年(589年),废诸郡,以州统县,废沔阳郡,改为沔州,沌阳县属沔州。开皇十七年,改沌阳县为汉津县,县治由临嶂山迁至鲁山(今龟山)。大业元年(605年),改沔州为复州。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从此汉阳县作为县名载入历史文献。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复州,在长江北岸设置沔州,汉阳县属沔州,州治汉阳。武德四年筑沔州城,汉阳县、 川县属沔州汉阳郡,沔州州治、汉阳郡郡治、汉阳县县治均设于沔州城内,因而沔州城又称汉阳城。唐贞观元年(627年),全国分为10个道,汉阳县属淮南道沔州,后改属江南道沔州。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全国分为15道,汉阳县属江南西道沔州。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改沔州为汉阳郡,汉阳县属江南西道汉阳郡。建中四年,废汉阳郡,复置沔州。沔州的Z后废置是在唐宝历二年(826年),时任鄂岳节度使的牛僧儒奏请朝廷准予取消沔州设置,将其所属汉阳、 川二县划归鄂州统一管理,汉阳县隶属江南东道安城郡鄂州,此后,多称汉阳城而不称沔州城。
由于自唐初建汉阳城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都有沔州设置,并且州治、郡治、县治均设在城内,所以汉阳城与沔州城同指一城。
本帖Z后由 john068311 于 2016-1-22 09:34 编辑
john068311
博士一年级
汉阳文史三百问之三—— 汉阳地区Z早的人类活动见证是什么
汉阳地区Z早的人类活动见证是1997年在今武汉市汉南区纱帽山一带发现的“汉阳人”头盖骨化石。
1997年1月,汉南区环保局干部毛凑元在离纱帽山古文化遗址约50米处的长江边沙滩上,先后拾到一些怪石。经与《长江日报》社主办的《文化报》联系,由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鉴定这些怪石为鹿角化石残段。不久,《文化报》对此作了报道。2月初,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江汉考古》杂志主编李天元研究员等一同前往怪石现场勘察,在毛凑元的收藏品中意外发现一件古人类头盖骨化石。李天元征得毛凑元同意后,将头盖骨化石带回所里进行仔细考证,认为化石为额骨和左右顶骨,枕骨沿人字形脱失,额结节和顶结节明显,眉梢较弱,骨睫较薄,骨质纤细,应为一女性个体,年龄在30岁左右,形态特征比北京猿人进步。
距今5万~1万年的“汉阳人”头骨化石
当年4月,李天元携该化石去北京,请中国科学院院士、古代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员贾兰坡,山顶洞人研究者、教授吴新智,中国地质博物馆教授、元谋人牙齿化石研究者胡承志,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金牛山人头盖骨化石发现者及研究者吕遵谔等多名有关专家作进一步鉴定。专家们认为,该头盖骨化石确实有一定原始性,可能处于晚期智人比较早的阶段,与北京山顶洞人和四川资阳人时代相当。14日,新华社发布《湖北省首次发现更新世晚期古人类头盖骨化石》的新闻,称其“在中华民族发现的诸多古人类祖先中,又添了一名Z新成员,距今有5万~1万年的历史”,并称该化石的发现填补了湖北省古人类学研究领域里的空白。
因帽纱山原属汉阳县管辖,又因专家认为该头盖骨化石的埋葬地点距此不会太远,遵循因地命名的惯例,在征询专家们的意见后,将在纱帽山附近发现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命名为“汉阳人”头盖骨化石。由此可知,早在距今5万~1万年前,汉阳地区就有人类活动。
本帖Z后由 john068311 于 2016-1-24 15:34 编辑
john068311
博士一年级
汉阳文史300问之四——汉阳陆地形成于何时
汉阳陆地在三叠纪末距今约2亿年前已经形成。
据武汉著名历史学家皮明庥等人著《简明武汉史》载,汉阳地区在距今1.8亿~2.5亿年的元古代和早古生代时期,是水天茫茫的古扬子海的一部分。考古学家在汉阳锅顶山考古发现了距今约4亿~2亿年的无颔鱼(即没有下巴的鱼,被命名为“汉阳鱼”)化石,证明距今约4亿~2亿年前,汉阳是一片汪洋大海;又在锅顶山西北的米粮山考古发现距今约3.55亿年前泥盆纪生长的裸蕨类、石松类植物化石,证明距今约3.55亿年左右,汉阳地区开始出现山丘陆地。随着地壳漫长时间的运动,经过多次海陆交替,到距今约2亿年前,水下沉积的泥土,高低起伏,形成汉阳地区山系的基础。经巨大的地质运动(称为印支运动),将海水挤出,使海底的地层横出水面,上升形成陆地,至此,汉阳地区“沧海变桑田”。这种地理变化反映了中国东南部陆地的形成。
距今约1.5亿~1亿年前,长江中下游地带发生名为燕山运动的地壳运动,又把汉阳地区出水地面隆起成山。在距今约7000万年前的新生代时期,地壳运动形成江汉平原,汉阳地区处于江汉平原的东北边沿。
john068311
博士一年级
汉阳文史300问之五——水乡泽国谈古桥
自古以来,汉阳域内多小河、湖泊、塘堰,星罗棋布于城区和乡间。流经汉阳的长江、汉水时时给小河、湖泊、塘堰补给丰沛的水量。一到汛期,长江、汉水之洪水泛滥,汉阳往往成为水乡泽国。为便捷交通,遇水搭桥,成为汉阳官方和百姓的一大要务。汉阳古桥之多,旧志有记载的桥就有30多座,在武汉市诸城区中首屈一指。各具特色的汉阳古桥,成为汉阳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
历史Z为悠久的汉阳古桥名曰“迎春桥”,此桥建于宋大观初年(1107年),是武汉市有记载的Z早的跨水桥梁。明嘉靖《汉阳府志》载:“迎春桥在县治西一里,宋大观建。石上刻‘迎春’二字。”是汉阳城西门外第一座石桥,约在今西大街与鹦鹉大道交汇处。明诗人赵弼著诗赞迎春桥:“谁人垒石架长虹,江水流来汇泽通。绿里年年二三月,野花芳草总春风。”史籍载迎春桥,一说在汉阳城南门外郎官湖上,一说在莲花堤。谁是谁非,何须探究?
汉阳古桥中Z负盛名的当数西门桥。始建于元末,明成化三年(1467年)由通判石磐重建,桥上建关名曰“西关”。出汉阳城凤山门(西大门),过护城河上西门桥,是陆路通往京城的唯一通道,西关寓保汉阳城平安之意,称为“永安桥”。桥下是繁忙的码头,称为“陡码头”。20世纪60年代,西门桥下的护城河填筑成路,名“西桥路”,记下了位于西大街与西桥路交汇处的西门桥的历史。
月湖八景之一有“板桥花影”,一座木板小桥称为一景,足见之奇。板桥与湖光山色、绿叶红花、潺潺流水融为一体,相映成趣,让人们流连忘返,也让人们深深记住了这座搭建在月湖小岛与郭公堤之间的精巧小桥。20世纪20年代板桥拆毁,而“板子桥”则成为广为人知的一处地名。
汉阳古城西南有青石桥,这个地名是明清时这一带是一片水域的佐证。人们为方便,曾以青石筑桥。后来水退人进,这里逐步成为一居民区。青石桥北侧,在夹河与段子湖之间,清末时建有桥上桥。所谓桥上桥,是指人们在石桥上又筑起一道木桥,成为上下两层的双层桥,故称桥上桥。随着历史的变迁,青石桥、桥上桥早已不见踪迹,但它们的名字却作为两处居民区的地名保留下来。
汉阳晴川街域内古有高公桥。清雍正十年(1732年),汉阳郡守高纲与绅士甘昌祺在杨柳堤(高公堤)上修建一座石拱桥,高出堤面许多,此桥名曰高公桥,又称高拱桥。清末时,此桥周边逐渐被填埋。20世纪80年代改造由高公街演变而来的晴川街道路,挖筑路基时挖出了地下的高公桥,拱形石桥仍然坚固。
清雍正十年,在晴川阁北还修建了一座品字桥。关于品字街、品字桥,民间有一传奇故事:有一个人称张百害的恶少,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一次镇上来一老者,能让画的鸟展翅而飞,画的桃摘下能吃。张百害向老人要求学艺,老人拿出三面铜镜让他看后再谈学艺之事。张百害看到,一面铜镜正面刻“尊老”二字,反面是张百害殴打老人的画面;一面铜镜正面为“爱幼”,反面是张在欺负小孩;第三面铜镜正面写“善行”,反面画强盗放火。张百害看完后找到老者,老者将三面铜镜抛向天空,落地变成一个硕大的“品”字。老者告诫张百害记住铜镜上的六个字,反省自己的品行,随手招来一只仙鹤,跨鹤而去。张百害不敢违背仙翁教导,立志改恶从善,重新做人。品字街、品字桥之名皆源于此。
今汉阳大道与琴断小河交汇处南侧,有座三眼闸桥,可谓汉阳唯一延续至今的古桥。清代,原有两公里宽的平塘渡因汉水改道而干涸,留下两股狭窄的水道。清乾隆元年,邑人刘肇远在平塘渡修建了三眼桥、平塘桥两座石桥,使平塘渡成为陆路通衢。刘肇远为何能出巨资建桥?民间至今流传一则故事,说一名盐商卖掉三条盐船修建三眼桥。1840年筑永丰堤,堵塞平塘桥,三眼桥改成闸桥。三眼桥一直承担着交通运输的重任,直至1973年改造汉蔡路,在闸桥北侧复建一座钢混结构的三眼桥通行车辆,古三眼桥才得以保护。2010年,三眼桥北侧又建成一座桥,承接汉阳大道向西延伸,三眼桥处形成古今三座桥,不失为一道景观。
此外,史籍记载的汉阳古桥还有:迎恩桥,在县治东;湳泼桥、洗马桥,在洗马口;王公桥,在免溺堤;段家桥,在杨柳堤;丛林桥,在莲花堤;聚仙桥,在城西;一家桥,在晴川阁北;郭公堤石桥,又名月湖石桥,在郭公堤演变的月湖正街;永利桥,在月湖北;问善桥,在月湖堤三搁石;平塘桥,又名汉益桥,在平塘渡;慈渡桥,在升官渡。史籍未记的还有:龙灯堤桥,在月湖龙灯堤;康乐桥,在汉阳火药厂办公区与厂区连通道上;仙鹤桥,在鹦鹉洲北夹河上;流芳桥,在流芳嘴东永济港上。
每座古桥都有各自的故事,以后再慢慢道来。
本帖Z后由 john068311 于 2016-1-25 18:37 编辑
john068311
博士一年级
汉阳文史三百问之六—— 武汉三中历史有多久(明日更新)
首页
版块
和武汉妹子交朋友
了解武汉的窗口
在武汉结婚 买房 装修 旅游 购物
用得意生活app有优惠
立即下载
©2008-2025 得意生活 版权所有 鄂B2-20080065
得意生活®得意®得意DE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