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朋友在孩子考上大学后,写的一篇育儿经历,在里面我看到了自己孩子的影子 也看到了我们作父母的影子 借来和各位一起分享一下 宝贝上小学那年,刚好素质教育口号喊得震天响。不过俺们当年也是涉过题海才上了大学,后来好歹也做过几年花匠,私底下跟朋友们念叨:素质教育,谁信谁上当。 俺一直认为,素质教育是个伪命题。 什么叫素质?三年高中练就的吃苦耐劳精神是不是素质?题海战术锻炼出来的解题能力是不是也算素质?高考还是一张试卷定终身,你钢琴十级又不给你加分,现有的评介标准是“苏中”模式的基础,只要大学凭成绩录取的规矩不变,应试教育就不会过时。 凭心而论,宝贝小学时代大多数老师是很负责任的,所以俺有幸三天两头被老师喊去谈心,或者因为成绩不好或者因为上课捣乱,甚至有一回班主任很认真地找我说:你家闺女可能有多动症,带她到医院去检查一下吧。 想来俺还算个比较开明的妈妈,十多年从来不为孩子成绩不好跟她发过火,俺晓得宝贝语文成绩不好是因为天生的语言能力弱,数学成绩不好是因为粗心或者边考试边玩把题目做丢了一半。我想,她是个平常的孩子,有些缺点也正常,所以在保证她该会的都会的前提下对她的分数单比较麻木。考好了表扬:不错。考砸了还是表扬:还好,及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