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武汉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兴起, 蜿蜒曲折的小巷成就了一种职业——“扁担”。
鼎盛时,“扁担”大军有10万人之多。
如今, 当初的小巷变成车流穿梭的拥挤之地
汉正街的一部分商户也已经转到汉口北那边经营,人流量没八九十年代那么多了,
但“扁担”作为这条曾经被称为“天下第一街”兴盛变迁的见证者,
还继续活跃在这里,每天起早摸黑,辛辛苦苦靠体力赚钱,
只不过他们换了个一个名字——搬运工。
灼灼炎夏,烈日当空。
“零距离”体验他们在烈日下的辛勤工作。
本以为如今的汉正街已再难觅到真正扛着一把扁担的搬运工。没想到徐师傅的出现,正为我们开了一个好头。51年出生的徐师傅,今年已经66岁了,黄陂人,每天6点半起床,9点半到这里揽活儿。一说起当“扁担”的初衷,他说只不过想赚个烟钱和菜钱,没曾想,这肩上的扁担一挑,就挑了30多年。这30年间,他不仅挑完了他的年华,也看尽了武汉的发展变化。
从Z初在建设大道蹲活儿,再到新华路,再到如今的汉正街,哪里有生意就去哪里,没有生意了就转战到下一个地方。然而在如今都是人力板车电动拖车盛行的汉正街,他这样只靠着一把扁担纯出体力的搬运工已经很难每天都有活计了,他苦涩的说,现在连维持生计都有点困难了。家里有一个儿子,也添了个孙女,他不想再给儿子增加负担,坚持还是靠自己的力量贴补一点家用,但如今这惨淡的现状加上身体每况愈下,他说,Z多做到70岁就真的准备收山了。
在汉正街搬运工群体里,还有一些女性搬运工,她们和男性搬运工一样,上百斤的货物,拉起就走。不但在外从事体力工作,回家还要做家务。
42岁的黄柳丽来自仙桃,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和丈夫(图左)一起成为了汉正街搬运工大军的一份子,已经有7年的时间了。搬运工队伍里,她是为数不多的女性。说到从事搬运工作中令她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她说"有一次老板让她拉两包货,她刚把其中一包送到位置,再转来,另一包货物已经不翼而飞被人拿走了。不仅工钱没了着落,还得自己贴钱赔偿老板的损失"她苦笑道。
黄柳丽的丈夫车师傅说"家里2个孩子,老大17岁,老二还在读小学,为了他们我们才这么拼",旺季的时候夫妻二人加起来月收入可以达到大几千甚至上万,淡季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加上近几年快递的迅速崛起,也对他们的活计有很多很大的影响。"但即便是这样,我们也要干到自己干不动为止。"看着他们在正午12点的烈日下,仅仅喝着自己带的白开水就着发糕和馒头充饥和短暂的休息,不得不让人感叹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来自安陆的小邱只有28岁,他是在等红灯过路口的间隙简短的接受了我们的访问。他说“汉正街的搬运工都很忙碌,基本是没有人愿意坐下来的,这就意味着没有活儿做,没有活儿就没有收入,很悲惨”。所以即便“经常是一二百斤货物从楼上楼下地搬,货物必须扎好捆牢,有时背着货要走很远路,无论是寒冬酷暑,风雨无阻,几乎没有休假日,累死累活月收入也不过三五千元“。他也依旧坚持在这里挥洒着汗水。在这里工作3年多,问他同样是体力劳动,为何不去条件好一点的环境工作,他说“习惯了这里简单的氛围,自己从小读书就不行,文化不怎么高,不愿意在受别扭的位置打工,靠自己的体力养活自己又不用经历太多人际交往,很简单自在。“说完他擦了擦汗水,又消失在烈日下的人潮中。
附近店铺的老板娘告诉小编,一趟几乎2小时的搬运,一个搬运工也不过挣300元。很多搬运的名字几乎连天天和他们打交道的店老板们都不知道,大家只知道,因为他们中的某些人干活麻利,人又好说话,所以有活便会找他们。下午,他们也将迎来一单单新的搬运的活,对于搬运工来说,累些不算什么,有活才有好日子。
其实在武汉,不论是在汉正街,家具市场,还是建材市场,都有无数个徐师傅/黄柳丽/小邱在烈日下抛洒着汗水,用自己的脊梁搬运着别人的需要,也用自己的肩膀挑起远在他乡的家。
烈日炎炎。
生活,仍将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