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想放弃练琴?俞敏洪这样告诉他女儿“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宝贝,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如果能有钢琴、音乐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要不要继续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
这是俞敏洪在女儿想放弃练琴时鼓励的话,他还特别重视给孩子的美育,他认为当教育过于急功近利,这一课,只能由父母给孩子补上。
今天分享俞敏洪先生的一篇“育儿经”,节选自他的新书《成长比成功更重要》,分享了他家女儿的成长故事,很自然地谈到自己对家庭教育的感悟和反省,相信能让爸爸妈妈们感同身受,产生共鸣之余有所收获。
文
俞敏洪,选自《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放弃or继续?
我女儿从小学钢琴,7岁时获得了“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8岁时就考了钢琴10级。在加拿大,10级是钢琴的Z高级。
当时,我太太以为家里就要出一个钢琴家了,于是,她开始给女儿加量。本来是每星期学习一个半小时钢琴,增加到每星期5个小时。
这使女儿一下热情骤减,纠结了不到一年,就跟我说:“老爸,我不学了,我对钢琴没有兴趣了。”我看着女儿,心想:“这可怎么办呢”?
我对女儿说:“没有兴趣就不学了,不论你学不学钢琴,老爸都知道你曾经是温哥华少儿钢琴比赛的第一名。弹不弹钢琴你自己决定,这是老爸对你的一贯原则。”
一周后,我和女儿一起去听了一场音乐会。音乐会过后,我对女儿说:“宝贝,你看,你钢琴弹得这么好,如果不继续弹下去挺可惜的。你以前学了那么多年,吃了那么多苦,说丢掉就丢掉了,我为你的那些付出感到委屈。
以后你上高中、上大学,有同学聚会的时候,如果有同学唱歌,你要是能弹钢琴给他们伴奏,大家会觉得你很厉害的,是不是?
还有,我当时让你学琴,是希望你将来能多一个伙伴,知道吗?长大后,每个人都会有很多孤单的时候,如果那时我和妈妈都不在你身边,能有一架钢琴陪伴你,你就不会感觉到孤单了,因为你能倾诉。”
后来,我发现,当我们不强迫女儿弹钢琴后,她反而自己去练琴了。
有时写作业写累了,就去弹15分钟左右的钢琴,然后继续写作业,写累了就再弹。这样一来,一个星期也能弹两三个小时。
“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孩子有两样东西不能少。一是对生命的热爱不能少。不管学业怎么样,哪怕没有读大学,只是读中专、大专,对生命和生活都要充满热爱之情。 二是与人合作、与人分享的能力不能少。
人是群居动物,相互之间需要给予和温暖,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责任,要让孩子有意识地承担。
记得一位美国教授曾经对我说:“中国的孩子活得太累。在他们的人生中,只有两个词——一个是‘成功’,一个是‘拼搏’。”他还很奇怪地问我:“你们不给孩子快乐,却口口声声说希望孩子幸福,这可能吗?”
我们确实对成功过于着迷了,但我很清楚,对这一代孩子来说,他们的成功一定是建立在快乐的基础之上的。不然,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一体化的未来,竞争愈发激烈,没有快乐做基础,他们是走不远的。
作为父亲,我对两个孩子的教育目标有两个,首先是通过快乐的生活体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心态,然后是积极帮助他们成长。
我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我希望引导孩子充分发挥潜能,快乐地生活,做Z好的自己。
我不止一次对我的女儿说:“你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俞敏洪在对待女儿想要放弃钢琴时,使用了Z聪明的手段——“尊重原则”和“讲道理”原则。
“因为在我看来,如果孩子没有兴趣,我们仍逼迫她继续学习,就会使她产生逆反心理。”给女儿适当空间,并给她讲为什么要学钢琴,直到她自己重新回到琴凳上。
而反观现在许多家长,在孩子学琴这件事儿上过于功利及强硬,错误的教育方式反而让孩子离钢琴越来越远。
不少家庭,钢琴考级已经变成了学生学琴的目的,成为家长之间攀比的工具,小升初的报名表格之一。
把时间用在只练考级曲子,灭杀学琴乐趣,成为机械地“应试练琴”。不少孩子,考出5、6级之后却连识谱弹琴的技能都没有学会。
钢琴考级是有意义的,孩子可以更加积极练习,但家长切忌迷恋考级结果和那一纸证书。从孩子兴趣出发,才能真正让孩子爱上学琴,爱上音乐,学好钢琴。
学习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它不仅需要孩子勤奋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
任何事情,包括学琴只有交流才有提高。比如多带孩子去参加各种钢琴比赛,与其他琴童沟通交流,发现自己与别人的差距。或者在学琴过程中,及时与孩子交流自己的看法,孩子弹得好及时进行鼓励。
真正从兴趣出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对钢琴产生兴趣,他再也不会哭着吵着“不想学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