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经济新动能发展指数比2016年增长18.6%,高新技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2018年上半年,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电子元器件等新产品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2%,持续领先于一般工业增速……
当前,湖北紧紧抓住转型升级关键期,深挖科教实力深厚和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摆脱过去“大水漫灌”强刺激和“大铺摊子”强扩张的老路,逐渐实现“破茧成蝶”式的“华丽转身”。
长期以来,摆在5800万湖北人民面前的发展困境是,作为老工业基地,湖北传统产业特别是重型制造业和重化工业比重大,失调的经济结构经常导致产能过剩、出口受阻、后劲不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老路越走越艰难,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的“四新经济”转型已迫在眉睫。
7月20日,一个普通的日子,却是中国光谷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展史上重要的一天,也是见证湖北“四新经济”发展成效的一天。
这一天,由武汉邮电科研院和电信科研院联合重组成立的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在中国光谷正式运营,将作为我国信息通信领域“大国重器”,扛起我国无线通信、光通信引领发展的战略大旗。
同一天,位于中国光谷的全球Z大光纤光缆供应商长飞公司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为我国光纤业首家A+H股两地上市的企业。同一天,武汉华星光电柔性显示面板项目进入安装调试阶段,将生产我国第一批折叠屏6代柔性显示面板。
东湖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刘子清表示,目前,中国光谷正在挖掘技术优势和产业潜能,围绕光电子信息产业新技术和新业态,重点打造“芯—屏—端—网”万亿级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将成为中国乃至全球Z密集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中国光谷只是湖北“四新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早在几年前,湖北就提早谋划,高位推进,为创新“添薪”,点燃发展新引擎。
一系列发展政策随之密集出台。湖北在全国率先推出“科技成果转化十条”“高校院所服务企业新九条”“激励企业研发活动十一条”,解除体制机制束缚,助力新技术“下海”和新产业“萌生”。
2016年,湖北出台《加快发展新经济的若干意见》,推出16条具体细则打造新经济业态,领军人才Z高可奖励200万。
2017年,湖北印发《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2018年,湖北又出台《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若干意见》,为高端制造等6大“新产业”的16个细分领域送去“大礼包”……
随着“高含金量”政策的连续落地,一批批新技术成果涌入了市场,一家家特色科技企业快速成长,一个个传统产业企业成功转型,一座座老工业城镇也迸发活力。
位于湖北Z东端的黄梅县独山镇,紧临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龙感湖,被誉为鄂东皖南的“水缸”。过去,一些企业在此采矿洗矿,对水土造成严重破坏。虽然多次严打整治,但总是死灰复燃。
去年,在环保督查和利润下滑双重压力下,几家铸造公司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新建冶炼高炉,将焦炭冶炼改为兰炭冶炼,不仅大大节省了燃料成本,也增加了产量,还实现了环保达标。独山镇正在规划循环经济园,对工矿企业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治理。
“如今的独山,已不是灰土漫天的落后工业乡镇,而是鸟语花香的现代农业乡镇。”独山镇党委书记马聪介绍,全镇每年乡村旅游和生态农业的产值就超过10亿元,部分名优农产品还出口海外。
与独山镇一样,“四新经济”的蓬勃兴起让湖北许多地方找到了新的市场空间和新的发展模式,逐渐摆脱不沿边不靠海的“地域缺陷”,与世界沟通的桥梁越架越远。据统计,2017年湖北海外直接投资企业达到145家,武汉人福医药建成西非第一家现代制药厂,湖北建桥军团在30多个国家设计建造近200座特大桥。
充分发挥联结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作用,湖北突出人才队伍建设、突出新技术支撑、突出创新创业支持、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营造“四新经济”厚植土壤,推动全省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上中高端水平。
(新华网,新华社记者徐海波,2018-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