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许多新手爸妈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宝宝变成“小黄人”,看着让人着急。但即便如此,也不建议用茵栀黄来折磨孩子。
如果你了解了茵栀黄“退黄”的原理,一定会同意的。
1. 大部分黄疸都可以自愈,不需要吃药
宝宝刚出生时,胆红素生成相对较多,而肝脏功能尚不成熟,肝酶活性相对低下,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较差。代谢不掉的胆红素就会聚集在血液里,达到一定量后就出现黄疸的症状。
黄疸非常常见。数据显示,大约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出生后一周内会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其中绝大部分是生理性的。
随着孩子肝脏功能逐渐强大,聚集的血胆红素Z终会被排出体外,所以大部分的婴儿黄疸都是可以自愈的。
可是在很多地方,只要孩子黄疸指数稍微高一点,就会被开茵栀黄。这显然不太正常,这种药不该被这样滥用。
2. 因为致死案例,茵栀黄注射液被禁用于婴幼儿
2016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明确禁止新生儿、婴幼儿使用茵栀黄注射液。
对这一禁令,大家普遍的反映是来得太晚了。因为早在2008年,就已经出现了茵栀黄注射液致新生儿死亡的事件。
茵栀黄本身是中成药,成分不明确,毒副作用很难评估。注射了茵栀黄之后,容易引起胃肠道出血、肾功能异常等不良反应;而其中含有的金银花提取物,更是容易引发新生儿溶血。
副作用这么大,新生儿死亡的后果这么惨痛,这一纸禁令却在足足8年之后才出台。所以,家长们一定要积极学习先进的科学育儿知识,有些药不是存在就安全的。比如,目前仍在大量使用的茵栀黄口服制剂。
2017年,原国家食药监局修订了茵栀黄口服制剂的说明书,明确强调了口服茵栀后可能出现腹泻、呕吐和皮疹等不良反应。
注意这个“腹泻、呕吐”,这就是茵栀黄口服制剂退黄的原理——让孩子多排便,将多余的胆红素排出体外。
说白了就是泻药,让孩子拉肚子。
且不说新生宝宝肠道功能发育不全,中成药的成分复杂可能有什么不良影响,就单是这频繁的腹泻,对孩子来说就已经是一种折磨了。
大部分孩子的黄疸并不严重,并不需要额外的治疗。想要尽早退黄,Z好的方法就是多哺乳,多吃多拉促进胆红素迅速排出体外。
如果宝宝黄疸超过2周(早产的孩子超过4周)未退,就是病理性黄疸。应该找医生明确诊断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使用蓝光照射、白蛋白等方式进行治疗。
当然,无论黄疸是生理的,还是病理的,茵栀黄都是不该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