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育儿

朱丹给孩子买钢琴遭应采儿怒怼:“延迟满足”,到底坑了多少娃?

4回复 阅读 1533


“延迟满足”就行了?

近几年来,“延迟满足”这一个教育方法越来越被爸爸妈妈们熟知。

“延迟满足”,即“推迟的满足感”.要是孩子要啥都满足他们的话,那岂不是都要把他们宠坏了?

前段时间,在综艺节目《童言有计》中应采儿因为“是否应该答应给孩子立即买钢琴”这一件事情怒斥了朱丹。

这让无数妈妈纷纷给应采儿点赞,表示学到了!对待孩子的要求,就应该使用“延迟满足”这一个方法!很多育儿文也因此纷纷告诉家长们:要延迟满足!要拒绝孩子的无理要求!

我们先来看看jasper的妈妈应采儿说了些什么:

朱丹说,女儿在刚满一岁的时候在朋友家弹了一下钢琴,朱丹当场录了下来,发给一个做音乐的朋友看,朋友看完,说了句:“哎呦,你孩子真有天赋!”

朱丹听后,特别开心,二话不说,立马给一岁的女儿买了架钢琴


听到朱丹的描述,虎妈应采儿急得说:“错了,大错特错。”


儿子Jasper也曾经和她说过:“妈妈我想要学钢琴。”

但应采儿一直没给他买,而是告诉Jasper:“太贵了,家里没办法买,如果你真的想要的话,你要好好学,然后有一天生日会送给你。”

后来,Jasper勤学苦练,终于在一次生日中得到了向往已久的钢琴

这样看来,“延迟满足”的确起效了。应采儿不仅避免了把钢琴买回来积灰的情况,还让孩子先学会了弹钢琴

应采儿的方法是很值得学习,但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延迟满足”的内在逻辑,也忽视了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特性。粗暴的“延迟满足”,反而对孩子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消极影响!

无节制的“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诞生于1968年的一个著名的儿童实验,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设计的绵花糖实验,有600多名3-6岁的儿童参与实验。


科学家在每个孩子面前都摆着一块棉花糖。孩子们被告知:

他们可以马上吃掉这块棉花糖,但是假如能等待一会儿(15分钟)再吃,那么就能得到第二块棉花糖。

经过科学家18年之后的跟踪调查发现:当年“能够等待更长时间”的孩子,也就是“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强的孩子,在青春期的表现更出色。

所以,“延迟满足”就这样流行起来,一度被奉为教育的真理。



我认识的一位妈妈,也曾经很骄傲地和我分享她的教育妙招:

当她的孩子还只是1岁的时候,她必须要等着宝宝扯着嗓子哭够2分钟才来抱他;想要吃零食,也是要答应妈妈做一件事情才给他买;想要某个玩具,即使就在身后的柜子上,也要等一会才拿给他。

在一次饭桌上,妈妈告诉他,宝宝要乖乖,要吃完饭才能吃甜点哦。没想到等到妈妈上厕所的空隙,他立即偷偷狼吞虎咽起来。跟着妈妈身后逛商场,在妈妈看不见的时候,不断拿起一些玩具,然后又狠狠地摔下来,或者用脚踢。

这样妈妈面前一套,人后一套的孩子,看着就让人心疼。

这一切都是无节制的“延迟满足”惹的祸。

“延迟满足”,聪明的父母这样做

3岁前,别谈“延迟满足”

3岁之前,父母应该做的是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爱和依恋的需求,饿了要喂,哭了要抱。



这是因为宝宝的大脑皮层的抑制功能还没有发育完全,就更不可能学会克制冲动了。

到3到6岁之间,孩子的自控能力开始得到快速的发展,出现巨大的变化,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和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的重要时期。

而上面这个妈妈,从来没有给予足够的安全感给孩子,这只会让孩子感受到妈妈的无情冷酷。

只有你和孩子之间建立了信任感,“延迟满足“才有效

我们经常见到或自己就做过这样的事:

在商场里,孩子哭着喊着说要买一样玩具。爸爸妈妈说家里已经很多玩具啦,每次你买了又不玩,买了干什么?孩子还是依然发脾气哭着要买玩具。于是爸爸妈妈说,哎呀,今天没带够钱呢,咱们下次再来买好不好?



很明显,其实不会有“下一次”,家长只是把孩子糊弄过去而已。

我们再看应采儿的例子。应采儿答应jasper买感情,她在jasper完成目标后真的给他买了。

应采儿曾经也说过,为了在Jasper面前说到做到,之前答应过的事情哪怕再后悔也要咬着牙实现。就算前一晚多晚睡,但因为答应周末陪孩子去玩,怎么着都得一大早爬起来。



Jasper因为知道自己只要做到,妈妈肯定会给自己买钢琴的,所以他才会愿意去行动,才充满期待。

所以说,想让孩子做到延迟满足,家长守信是关键。只有遵守承诺,孩子才会发现等待是值得的,他们的内心充才会满信任。

多给孩子选择权

爸爸妈妈的“延迟满足”,很多时候都是由他们决定的。

所以爸爸妈妈们认为的合理与不合理,常常会出现相互矛盾的指令,弄得孩子无可适从。

例如,孩子想买玩具和吃零食的时候,爸爸妈妈就觉得应该“迟点再买,晚点再吃”,但当家长想要让孩子起床,穿衣服的时候,就是“快点!快点!”

但是,孩子和爸爸妈妈的“慢点”和“快点”的标准并不一样,为什么我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要被推迟,我不喜欢做的事情就要立即做呢?

所以,很多孩子长大后,面对不想做的作业,也就“犯拖延症”了。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延迟满足”,提供给孩子选择权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个孩子看中了一套绘本,哭闹着要买。妈妈一看一套一百多,上网搜了一下,网上才六十多块。于是,这位妈妈就问女儿:“超市里这个绘本比网上要贵不少。你现在想买这个绘本,妈妈也可以给你买。但是现在买话,只能买这一套绘本。如果咱们回家用手机买的话,除了这个绘本,妈妈还可以用省下的钱给你买一个你喜欢的卡通发夹。现在买,还是回家买,你自己选吧。”

这个小孩想了一会,小声地说:“那我们还是回家买吧。”

这就是让孩子自己判断,自己做出决定的方式。家长们可以尽量减少主观的命令,少用“我觉得”,多用“你来选择看看”。

父母都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今后你不在孩子身边时,谁来为他们做决定呢?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性,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应该用心去发现孩子的性格特点,找到更合适的方法。

到底是要“即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我们更要分清情况,这样才能养育一个内心充盈的孩子

你如何看待“延迟满足”呢?

孩子说要买这个,那个的时候,

父母都是怎么回应孩子的呢?


标签

孩子管教 网友心得 养娃 应采儿
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江城热点及时推送 阅读体验更流畅

3人点赞

查看更多

值得推荐

全部回复

arieljuan 大学四年级

不错,不是一味的满足。家长有时候真的就是孩子的老师

米粒巧克力 大学四年级

有道理

yunianh 高中一年级

精彩

修改用户名.1 高中三年级

延迟满足,还是要合理利用。

首页 版块

和武汉妹子交朋友

了解武汉的窗口

在武汉结婚  买房  装修  旅游  购物

用得意生活app有优惠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