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导购

我们需要还给孩子,和这个并不是百分之百美好的世界打交道的能力

0回复 阅读 0

每个企图保护孩子一生的父母都是孩子的脑残粉

PGone丑闻从2017年跌宕起伏地发酵到2018年,终于以“全民民意封杀”落下帷幕。微博留言里,我们能看到不少家长同仇敌忾地说:这类明星一定要严打,孩子本来就不好教,还老有低俗明星带坏孩子

家长们的逻辑也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你可以不让孩子变成不知道紫光阁为何物的脑残粉,但前提是,你不能要求娱乐圈个个都是刘德华。

很多孩子,包括我们自己,从小就生活在“你应该远离XX,不然你就会变坏”的逻辑中。

父母似乎永远在害怕。小时候,怕孩子跟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影响学习;大点,怕孩子跟着混混朋友学会抽烟、喝酒、网瘾、早恋,怕孩子追星不够正能量,不幸沦为脑残粉;成年了,又怕孩子遇到不靠谱的恋爱,摊上不幸福的婚姻。

很多父母孩子一出生就为孩子规划好了留学之路,希望孩子出国见识世界,但心里又忍不住惴惴不安:初中、高中出国实在太小了,国外多乱啊,恐怖袭击先不提,跟人学坏泡夜店吸大麻怎么办!

成绩不好的朋友、烟、酒、游戏、恋爱、包括PGone,更像是一个象征,把它们从孩子的人生中封杀掉,就像是封杀了让孩子变坏的渠道,让这个世界上的“坏”变少了,我的孩子就不会“坏”了。

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他还是个孩子

这句话是不是很眼熟?每个企图保护孩子一生的父母,都是孩子的脑残粉啊。

在过度保护的游戏里

不想放手的是家长

去年有部日剧叫《过度保护的加穗子》。片头,加穗子穿着气泡膜做成的礼服,上面贴满了易碎品标签。像她被保护了20多年的人生,剥下华丽的样式,里面不过是个巨婴。

穗子的爸爸心中也会质疑:“我们是不是太过度保护加穗子了?”

但黑木瞳饰演的妈妈说:“我没有过度保护她啊。我只是不想让她尝试失败的感觉,这世上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我只是不想让她遇到危险啊。”

当加穗子开始走出无菌仓,开始体会真实的生活和爱情的滋味,无论是发传单、送pizza,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加穗子都会说:我第一次有这种感觉。

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丢掉了对世界每一次尝试、每一次寻找的感觉。

就像加穗子爸爸的反思:我们过去总是替加穗子遮风避雨的墙壁,现在是否变成她无法跨越的高墙了?

在剧中,加穗子翻越了高墙。

但在现实中,很多孩子终其一生被困在无菌的高墙里。因为黑木瞳的眼神让我们知道,在过度保护的游戏里不想放手的,从来不是孩子,而是家长

但没有哪个父母,可以帮孩子封杀完整个世界的PGone。放手,也不只是为了让孩子拥有生活自理能力,还需要让他们拥有独立思考能力。今天我们请来心理咨询师宫学萍老师,来聊聊过度保护孩子父母的心理,和我们要从多大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对话宫学

孩子不光要学会欣赏美好,还要学会跟这个不太美好、甚至有时黑暗的世界做游戏。

宫学萍:资深心理咨询师,曾任《心理月刊》特约编辑,《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刊物专栏作者、卡酷少儿卫视点评专家。推出多个音频节目和专业讲座,被称为“很会讲课的小宫老师”。

宫学

Q:被过度保护的孩子会失去什么?

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完成一个孩子的社会化的过程。从一个生物意义上的人,在家里长大,获得各种未来需要掌握的能力,直到离开家成为一个社会人,就算我们不在身边自己也能过的不错。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要帮孩子去面对和处理这个世界的黑暗和丑陋,让他产生自己的态度、价值取向和处理方法。

我们没办法创造出一个世界,只有花,没有毛毛虫;只有漂亮的楼房,没有下水道;只有好人,没有坏人。孩子不光要学会去欣赏美好,还要学会跟这个不太美好的、甚至有时黑暗的世界做游戏,有能量去过自己选择的人生。如果我们一直用“把不美好的东西都抹杀掉”的方法来试图保护孩子,其实就丧失宝贵了机会,去培养他学会“怎样和这个不是百分之百美好的世界打交道”的能力

Q: 为什么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远离坏就会变好”?

孩子还是婴儿,吃什么用什么,我们百分之百可以掌控,把所有不好的东西挡在门外。但随着孩子长大,你能选小区,选学区,但是也不能让孩子的喜好和你完全相同。或许你能做到不让孩子和你不喜欢的孩子接触,但当孩子长大到可以对你的很多不允许阳奉阴违的时候,很多父母的“全能控制感”会垮掉。

心态成熟的父母知道,大家都是普通人,及格以上、优秀未满。如果家长有接纳自己不够好、不完美的能力,觉得当个亮光闪闪的普通人也蛮好,那对孩子身上的小毛病或自己认为不如意的地方就会有比较大的涵容度,不会过于恐惧。如果家长自尊很脆弱,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心目的合格标准时,父母就会觉得,这绝对不是我的问题,要么是孩子太差,要么是世界太糟糕。这样,就不必再去面对“我给予孩子的家庭教育可能不够好”的事实。

Q:孩子面对不是百分之百美好的现实世界需要独立思考的能力,该怎么培养?

独立思考能力并不是很像多父母想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从婴儿就开始了,是一个耳濡目染的过程。比如,有的妈妈喂孩子吃奶,孩子吃饱不吃了,妈妈却说:“你这孩子真是的,明明没饱,吃两口就不吃了。”在游乐场,我们经常看见家长追着孩子穿衣服,孩子说:“我不穿,我热”,家长却不允许:“这么冷的天你怎么会热呢?我穿这么多还冷呢!”。当我们不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判断饱没饱,冷还是热的时候,其实就是不允许他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思考的前提是独立的意愿,我们需要尊重孩子,允许他自己表达要或不要、行或不行。

3岁以后,除了尊重,我们还要做一个不指手画脚的陪伴者。在生活中给孩子更多自由思考和深入讨论的空间,给他做错的机会而不去急着纠正。比如,当孩子拼拼图的时候,有的家长就会在旁边着急地说:“不对,这块应该拼在那儿!”或是:“反了,你把拼图转过来再拼!”孩子本来可以在一次次反复尝试中独立思考,探索出解决办法,但思考的过程却被粗暴地打断了。Z简单的方法就是,多听孩子表达,留给孩子跟自己讨论、独立探索的时间,而不要急于告诉他标准答案。

同时,在并非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多给孩子选择权。在允许他去选择想不想吃,想吃什么,而不要求每天都吃得像标准食谱上一样;允许他去决定穿什么,即使你觉得会冷,但其实,什么天气穿多少衣服才不会冷这个结论,也是冷过才会总结出来的。给孩子去选择,去摸索自己的经验的过程,就是给他独立思考的机会。

到青春期,孩子世界会打开,去抛弃外界给他的既定标准,突发奇想地想做一个诗人、政治家、摇滚青年、流浪艺人……就像3到5岁左右的孩子非常热衷模拟体验游戏,扮演消防员、护士、老师,只不过儿童的时候,这样的扮演更像一个小游戏、童话剧。而青春期的孩子,想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判断,了解各种各样的人生都是什么样的,完成找到自我的过程,这恰恰是生命力和活力的体现。这时家长往往过度焦虑,生怕孩子“误入歧途”。

但如果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允许他去思考和选择,那么到青春期孩子去选择追寻、甚至叛逆的时候我们就不会那么焦虑,因为我们相信他即使面对的是探索自己人生这件大事,也会和长大的过程中一样,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穗子的外婆说:比起去爱,相信是更困难的。这需要我们从童年开始奠定足够好的基础,在孩子去独立面对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的时候,我们就有更大的底气去相信。

相信相信的力量,大家一起努力!

写在Z后从今年开始,我们开始尝试给大家带来一些亲子教育的文章。一直以来,安妮鲜花都在强调“儿童观”。在英语启蒙的同时,我们也一样重视孩子的心灵成长。

你看完这篇文章觉得有所收获吗?你在育儿上还有哪些困惑?欢迎给我们互动留言~

标签

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江城热点及时推送 阅读体验更流畅

值得推荐

首页 版块

和武汉妹子交朋友

了解武汉的窗口

在武汉结婚  买房  装修  旅游  购物

用得意生活app有优惠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