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蚊虫叮咬问题发生的高峰期,前日一则新闻冲上了微博热搜:
江西南昌,一个刚出生四天的宝宝头皮上出现了异物,家长起初没有在意,直到四天后,发现头部的异物动了起来才去医院,经过检查,医师确定是被蜱虫咬伤。所幸蜱虫及时取出,孩子没有大碍。
夏季,婴幼儿被蜱虫咬伤并非个例——
5 月 1 日下午,青岛胶州市一名 3 岁男孩到青大附院儿科就诊。原来,孩子在公园草地玩耍,突然头皮阵阵疼痛,经检查发现是蜱虫。
还是五一假期,沈阳一个 2 岁男童在爬山时被蜱虫咬伤,家长发现时,蜱虫本身已经涨大了数倍,不得已做手术对肉块进行切除。
5 月底,江苏又有一个 3 岁男童被蜱虫咬伤,被发现时,蜱虫的头部已经刺入了皮肤组织,但是肢体还在活动。
被蜱虫咬伤后,病情严重程度因人而异。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危险,可能只是局部的反应(疼痛、烧灼感、皮疹、水疱)。极个别时候可能很凶险,甚至有生命危险。
在传播疾病方面,蜱虫的威力也不可小觑。根据***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资料显示,蜱虫可以携带传播 83 种病毒性、 31 种细菌性和 32 种原虫性疾病。
蜱虫伤害不容小觑
蜱虫也叫壁虱、扁虱、牛虱、草爬子,虫体呈椭圆形,是一种会吸血的小型节肢动物。身体呈现椭圆形,一般为红褐色或灰色,没吸血时腹背扁平,背面稍隆起,吸血后身体会膨胀变大。多见于花草丛、植物中,或寄宿于猫、狗等等动物皮毛内。
一般蜱虫大小在2~10mm之间,在吸血后,可增大数倍,*大可达30mm。
蜱虫虽然只有米粒般大小,但其体内却携带着上百种病原体:
83种病毒
32种原虫
20种立克次体
14种细菌
18种螺旋体
2种线虫
衣原体、支原体、巴尔通体1种
在叮咬人类或动物后,蜱虫就会将其体内的病原体传播给宿主。
蜱虫叮咬所感染的疾病还不少,多数都比较严重。
当蜱虫叮咬吸血时,大多无痛,所以不易被发现。最严重的可导致孩子瘫痪。但也有些不易察觉的症状如:厌食,嗜睡,肌肉无力,眼球震颤等。还有一部分人会出现发热、肌肉酸痛、皮疹、头痛恶心等各种不适症状。
不过,也别过于紧张,这些病一般都得在蜱虫叮咬后的24~36小时以后才可能感染,短时间感染几率不大,所以要及时处理伤口。
被蜱虫叮咬后该如何处理?
注意:?
千万别拍打或掸开蜱虫,很容易残留一部分在体内。
发现被虫子叮咬,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把虫子“拍死”或“掸开”,如果被蜱虫咬了,切记不能这样做。
因为,蜱虫在吸血时,会把头部钻入皮肤,同时蜱虫在受到刺激后,会往体内钻,并释放出更多有毒物质。而且,蜱虫的头部还有倒钩,所以,拍打和往外硬拉的方式都不可取,这样很容易将蜱虫的头部残留在体内。
还有人用火烧蜱虫,这也不可取。因为这样很容易烧伤皮肤,造成二次伤害。
正确操作方法如下:
1.使用镊子尽可能地靠近皮肤表面抓住蜱虫,夹的时候要连同蜱虫的口器一起夹住。使用平稳、均匀的力度向上拉,千万不要旋转、搅动蜱虫,否则容易导致口器残留在皮肤。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可用镊子再次取出头部。
如果没有镊子,可以尝试把棉球吸饱肥皂水,然后覆盖在蜱虫上,保持30秒左右。蜱虫会从皮肤里钻出来。
2.取出蜱虫后,用医用酒精或者肥皂水清洗患处。
如有以下情况请立即就医:
如果蜱虫叮咬得很牢固,或者钻入过深;
出现不适症状或被咬处的红斑持续性扩大;
口器残留无法进一步取出;
伤口感染或怀疑有感染(例如化脓、肿痛不断加重);
感觉蜱虫附着已经超过 24 小时。
夏季出门请做好防护
少去或不去植物茂盛的地方
其实,不光是蜱虫,很多蚊虫都喜欢植物茂密的地方。为了以防万一,小树林、草丛等地,*好还是少去或不去,可以选择其它地方游玩。
尽量穿长袖长裤
如果一定要去树林或草丛这些地方,建议穿长袖衣物,这样就能通过衣服起到一定的防护作用。
衣服的颜色建议选择浅色系,这样不容易招虫。对了,也不要穿凉鞋,脚暴露在外面也会有危险。
涂抹防虫制剂
必要时,可以在裸露的皮肤周围涂抹防虫制剂,如20%~30%的避蚊胺产品,对防蜱虫有一定的效果,一般药店都有售。
尤其是在野外露营,衣物、背包、帐篷等用品也要喷洒上一些。
外出归来后,要仔细检查身体
外出回来后,要仔细检查身体各个部位,看看是否有奇怪的“伤痕”。
建议大家重点检查耳朵、颈部、腋下、肚脐、大腿内侧、膝窝、腰部和头发等皮肤较薄且不易搔痒的部位,以及仔细查看皮肤上黑色或棕色的斑点。
养宠需注意
蜱虫不仅会叮咬人,动物也是它的寄生目标。如果是带宠物外出,避免草丛、树林、绿化带,回家后及时清理宠物并检查皮毛,以免和主人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