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法下乱象横生的网约车,谁来规范?
笔者从事网约车司机职业接近两个月,身在其中,算是对其有所了解。道路交通,关乎生命大事,岂能马虎?就此,笔者以亲身体验记录如下。
一、各大平台对司机及车辆审查不严,门槛低,极易造成安全隐患。
从笔者接触到的平台来说,大多数平台的审核材料就只有身份证、驾驶证、行驶证。没有一家平台严格要求提供营运证与网约车驾驶证,更没有一家平台实地验车,确保行车安全。其中除高德平台需要提供交强险材料外,其他平台都无要求。而出车过程中,除滴滴每日人脸验证频次较高外,几乎其他平台都只需要一次,更有甚者不需要人脸验证。
几乎没有一家平台查证驾驶员是否有犯罪记录。
二、对疲劳驾驶的管控。
几大平台,除滴滴严格要求出车4小时强制休息20分钟外,其他平台都无强制要求。除滴滴要求一天必须连续休息6小时外,我群接触的其他平台均无要求。笔者曾连续30多个小时未点击休息,但平台未曾强制下线,并一直发送订单信息。
三、对行驶途中超速、接打手机、玩弄手机的管控不够严格。
其上是关于网约车平台对安全隐患的纰漏,其下是个人对网约车平台规则及收费的不满。
一、信息不透明,高额抽佣。
全部网约车平台,乘客付费信息与司机收费信息完全不对等,平台抽佣无规范标准。
笔者接触到的大多数平台,抽佣比例都达到了百分之二十五以上。以滴滴为例,三公里起步单,乘客端收费12元左右(无优惠卷),而司机端收入仅仅8到9元,另外还需扣除0.5元信息费。以高德为例,夜间过12点叫车需15元到17元,但司机端到账仅仅为10元。高额抽成,并且信息不透明。长此以往,乘客打车越来越贵,而司机越来越累,最终造成服务没有质量,甚至造成司乘矛盾。
二、大数据杀熟,短途单新用户以补贴形式远低于成本价运营,长途单熟客无优惠且价高。
一块钱打车,五块钱打车,许多新用户经常会遇到。这成了平台为发展新用户惯用手段。大多数起步单司机到手价8元左右,那么剩下的3.到7元就是平台补贴的。你以为你占了多大便宜,其实是等你习惯性使用这个平台了以后等着被收割。用得越久,打车越贵成为了网约车的常态。而你也可以换着使用平台,但最后,平台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冒出,能笑到最后的也就是几个寡头。受伤害的还是用户,先以低于成本的不正当竞争方式占领市场,几家独大的时候,就决定了定价权。
为避免乘客恶意取消,采取收费的模式,确实有待商榷。对于乘客来说,没有上车,也可以认作为服务商为开始。但对于平台来说,也可以诡辩为使用了平台叫车就是服务开始。如同公共交通先买票后上车,退票有服务费。但网约车行业,还是类似于出租车,上车打表。而对于司机端,完全指派模式,不给一点选择余地,有强制司机的嫌疑。
四、司机余额提现时间过长。
大多数平台提现时间需要一个星期,这样极易让平台造就资金池。而现今各平台烧钱的模式,爆雷风险极大。
下面是个人的一点小建议。
一、**主管部门应明确网约车平台的管理部门。网约车平台一直以科技公司平台式存在,使得**相关部门对网约车平台的管理范畴相对模糊。一般地方**交通运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只针对车辆不针对平台进行管理,只有到真正出现事故时候才上升到平台层面,无法防范于未然。各网约车平台在运营城市必须设立分公司,以实体形式运营,落实安全责任主体,对安全事故实行兜底保障。而非现在以代理形式存在于城市分公司。
二、在城市公司下和区县设点,用以每日实地检查网约车辆安全情况,网约车司机个人身体状况。防范于未然,把安全事故抹杀在摇篮中,而不是事后放屁。
三、司机端乘客端明确收费明细,司机端可显示扣除费用,让司机跑的明明白白,不要做打信息差的无良掮客。乘客端计价统一,有明确价格公示,而不是模糊定价。
四、以信用等级评定乘客,而非使用扣除取消费的形式,司乘建立信用等级。长此以往,才能真正的获得忠实客户。
五、指派模式延长司机考虑时间,并给予拒绝次数,不要只给五秒的时间,还没看清去哪接送去哪,就已经派单给你。这样的情况及容易因线路不熟司机看导航而发生交通事故。
六、在预留部分保证金的情况下,乘客车费可实时到账,避免积累资金池,产生爆雷风险。此类想法确实不太现实,完全不利于小平台的发展。但是道路交通行业,如果没有一定的资本用以承担可能产生的风险,谁又能安心将自身安全托付与你呢?
七、若不能采取如我第六条建议。那么可与司机建立劳务关系,一是使得司机有后续保障,也能稳定司机队伍。二是给予乘客安全保障后盾。网约车司机大多如我一般迫于生计,一旦出现重大交通事故,基本上无力承担其后果。现行网约车市场规则不太规范,极易造成乘客权利无法得到满足,必须有兜底保障用以保证。
想法都不太现实,因为如果实行需要更多的资本资源投入。但行业未来发展,如何能更好更安全,是背后的资本不得不承担的社会责任。
可是,平台背后,又叫着‘资本’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