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昌东站跳上D38路公交,30分钟就能到宜都。

车窗外的清江大桥像一条刚睡醒的龙,2023年12月通车后,宜都人把“去宜昌”改口叫“进城”,语气里带着一点炫耀——20分钟,一脚油的事。

桥通了,江也跟着热闹。
清江三桥底下,2024年3月新开的“两江夜游”把三国故事直接投在水幕上,周五周六晚上8点准时亮灯。
船票68元,送一杯宜红茶,茶汤刚入口,光影里的诸葛亮正好借完东风,水面被染成金红色,像有人把晚霞打碎了撒进去。
本地人笑称:“以前看江是风景,现在看江是IMAX。
”
想亲手摸一摸宜都的“味道”,去潘家湾乡的茶文化体验中心。2024年刚入选湖北省非遗的宜红茶制作技艺,在这里被拆成五道工序:采青、萎凋、揉捻、发酵、烘干。98元一位,老师傅递给你一只竹簸箕,指尖在茶叶里翻飞,像老DJ打碟。
两小时以后,你能带走一罐自己亲手做的明前茶,茶罐上贴着你的名字,仪式感拉满。
记得提前三天打电话,明前茶比演唱会门票还难抢。
如果嫌茶太雅,那就去胜利路敲锡壶。80元一次,老师傅把一块锡锭敲成掌心大的小茶壶,叮叮当当的声音像小时候外婆拿铜盆喊你回家吃饭。
壶身可以自己刻字,我前面一个00后女孩刻了“别卷了”,师傅抬头看她一眼,笑着说:“锡器越用越亮,希望你也一样。
”
宜都的物价依旧温柔。
中山路豆饼店,3块钱一张的豆饼可以夹一切,腊肉、土豆丝、酸萝卜,老板把饼甩进铁锅,油花“呲啦”一声,像给胃写了一封情书。
新推出的“古法体验日”50元一次,能亲手推石磨、点卤水,最后带走六块豆饼,冷藏能放三天。
记得预约,老板每天只接十个人,多了他说“胳膊抡不动”。
想住下来,陆城老街新开了三家民宿,均价150-200元,江景房推开窗就能看见清江和长江“泾渭分明”——一条碧绿、一条浑黄,像两条性格迥异的闺蜜并肩走路。
夜里把窗开个缝,能听见货轮汽笛,声音闷闷的,像有人在黑暗里叹气,却并不吵,反而像白噪音。
医养也悄悄升级。

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推出茯苓茶调理,28元一包,配料表干净到只有茯苓、白术、甘草,适合熬夜党。
社区诊所更贴心,中药代煎完直接顺丰寄走,真空袋外加冰袋,北京第二天就能收到,袋子上贴着服用时间,像外卖备注一样细致。
本地药企把清江鱼做成胶原蛋白肽,一小瓶30ml,卖88元,口感像淡鱼汤,喝完指甲真的变亮,我亲测两周,被同事追问是不是偷偷做了美甲。
十月到十一月,是宜都最甜的时候。
枝城镇的宜都蜜柑获得国家地理标志,柑橘林一眼望不到头,树枝被果子压弯,像谦虚的老教授。
入园费20元,带走每斤4块,比武汉超市便宜一半。
我遇见一位武汉阿姨,一口气买了50斤,“回去分给跳舞队,她们肯定说我人缘好。
”
想避开人群,去松木坪镇青山村,清代古民居群藏在竹林里,青砖灰瓦,门槛被踩得发亮。
村里老人说,房子最老的已有300岁,“我们这儿,老鼠都认识康熙。
”没有商业,没有门票,只有鸡犬相闻。
我带了一包蜜柑坐在门槛上吃,一只黄狗蹲在旁边流口水,分它两瓣,它居然把籽吐出来,像老食客。
临走前,可以捎点“清江鱼胶原蛋白肽”当伴手礼,比送周黑鸭有心意;或者去388厂文创园,把“三线建设记忆馆”里的搪瓷缸带回家,35元一个,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拿在手里,像握住了一枚发烫的年代。
宜都的玩法已经更新,但它骨子里的慢没变。
桥再快,茶还是要两小时揉捻;灯再炫,豆饼还是要三分钟煎透。
你可以白天在古村里迷路,晚上在水上看三国,夜里回民宿听江声。
它把新故事装进老容器,像把威士忌倒进搪瓷缸,一口下去,烈得真实,又暖得踏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