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以为,上早教课就是把孩子扔到课堂上,去跟着老师学东西。所以,自己心不在焉,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在一旁聊天或随意走动或者打电话。其实,早教课,教的是家长,不是孩子!
早教课的意义在于帮助父母建立科学的早期教育理念,了解一些育儿知识,包括饮食、健康和开发智力助家长及时把握宝宝的敏感期,协助宝宝一起感受新事物;让家长懂得孩子在每个成长阶段的特点、兴趣和能力;强调亲子互动,使家长通过与孩子共同游戏,掌握一些教育的方法与技能,等等。
有些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全部寄托在早教课的老师身上,以为早教课的老师就像幼儿园或者小学老师一样教书育人。其实,早教课的老师,主要是示范和引导,帮助家长和孩子进行互动游戏。
许多家长花钱报了早教班,因为自己工作繁忙,就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保姆,陪孩子参加早教课,完成“陪读”的角色,心想反正有老师嘛。这都是不对的,Z好由父母亲自陪伴孩子参加早教班,才能起到受教育的目的。
有些家长错误地认为:只要上了早教课,我的孩子就会更聪明,就比其他孩子赢了一个起跑线。其实,早期教育不仅局限于智力开发,早教也不是培养“神童”,早教课的内容还包括为孩子创建一个成长环境,引发孩子的探索行为,促进孩子在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认知能力、情绪和社会行为这五大领域的全面发展。早教班并不是想象的神奇班,不是所有上过早教的孩子将来就有所作为,而没上早教班的孩子就什么都不是。
NO.4 早教=早学习
早教=早学习。
我曾听一个反对早教课的妈妈说:“现在的孩子真是累,大小便都不能自理,就要到处上课?还在吃奶的小屁孩,就开始学习?”她对早教课产生了一个误解,其实,早教课并不是让宝宝来学习知识的。
很多家长喜欢用“会认多少个字”、“会背多少首诗”、“会数几个数”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孩子早教的效果。然而,早教课的Z大意义并不在于教会宝宝唱一首歌、认一个字或者背一首诗,而是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生动有趣,让宝宝学的开心,在游戏中提高宝宝的独立性、想像力、记忆力、专注力、适应能力、社交能力等等。
有的家长说,感觉宝宝上了早教课,也没什么改变没什么进步。其实宝宝的学习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特别是1岁以下的小宝宝,接触的东西不会马上表现出来,不可能上了课立即就有效果。而且,因为早教课更注重潜能的培养和开发,所以早教效果短时期内难以发现。
NO.6 所有的训练都寄托在早教课上
所有的训练都寄托在早教课上。
早教课程一般每周才一次,每次也才45分钟或者一两个小时,如果平时生活不注重点滴培养,那么将前功尽弃。因此早教课的效果如何,更主要是取决于课后的“家庭延伸学习”。老师在教家长和孩子做游戏的时候,并不是盲目的,每一个游戏的设置都是基于宝宝每个阶段的生长发育特点。家长带孩子早教,应该学习老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引导孩子的技巧、如何跟孩子玩游戏,同时,在平时带孩子的过程中重复课上所做的游戏,进行训练。
NO.7 强迫小宝宝上课“认真听讲”
强迫小宝宝上课“认真听讲”。
在我的印象中,每次上早教课,班上都会有个别孩子从开始上课就一直哭闹,直到下课,还有的孩子很淘气,东摸摸西跳跳,就是不好好听课,不配合老师。这时,孩子的妈妈通常都会非常生气,又很无奈,总觉得花了钱来上课,却被宝宝浪费了。
我觉得在早期教育的课堂上,孩子的任何调皮的表现都是正常的。尤其是0-1岁的小宝宝,有的还不是很适应这样热闹的环境,要么整节课都在啼哭,要么一定要吃奶,要么索性整节课都在睡觉。上不上早教,宝宝的感觉Z重要。如果只是强迫孩子来适应,违反了孩子的感受和心理情绪,这样的早教就失去了意义。宝宝才多大啊?家长就要求他上课要老老实实“认真听讲”,这样的要求也太高了吧?
再好的早教课程,也不能代替家庭早教的作用,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永远是孩子的第一课堂!教育无论何时都是父母的必修课,我们可以不花大钱读早教班,但是,要用爱心和足够的精力陪伴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