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武汉市中考终于结束,亲身陪伴一些孩子们走过这一艰辛的“历程”,除了替他们终于解放感到开心,也对语文教学产生了些许思索。
6月20号中午,刚考完语文,便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老师,作文让我无语!老师,我杯具了,作文是要写成说明文么?老师,我根本不了解汉字,这题目太难了!看到这些反馈,内心确实有些失落,或许是我教学的失职,但更多的是无奈,我想起了无数次上课过程中,当我提到一些文学作品和文化现象时,孩子们的一脸茫然。我们的教育,让更多的孩子在关注分数的同时失去了对一些其他事物的关注。值得庆幸的是,今年的中考题着实让我眼前一亮,毫不避讳地说,这是近五年来唯一让我有欲望写篇同题作文的中考题,从这个题目上,我看到了语文这门学科的一丝丝希望,也可以窥视到它的未来——这绝不是一门仅凭日常死记硬背、考前临阵磨枪就能在考场旗开得胜的一门学科,尤其表现在作文上,别以为自己熟知一些技巧,掌握几个高分模板就能熟练应对,因为你极有可能遇到如“敬畏汉字”这样的题目,如果没有平日扎实的积累,很可能在考场上抓头皮,干着急。
作文的重要性毋需赘言,人们常用”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形容它在中高考试卷中的重要作用,究竟如何把作文呢写好,也是困扰诸多家长和孩子的难题,凭借几年来拙劣的经验,我将其方法概括为五个字——功夫在诗外!即所有的技巧都是点缀,我们应在平日的生活中广泛阅读经典,敏锐观察生活再辅以理性的思索,从而让自己具有一个过硬的思想内核,一种特有的文化情怀,在此基础上加入技巧,才有可能真正提升作文水平。
接下来,我想具体地谈一谈以上提到的三种方法:
阅读经典——这是写好作文甚至学好语文的基础,因为人类千百年智慧的结晶大都是以文字的方式传承下来的,课本中学到的仅仅是九牛一毛,要想提升思想境界Z好的方式就是读前人写的经典作品。我所谓的经典,不一定非是众人眼中的名家名篇,比如很多学生觉得鲁迅、巴金、冰心的文字有些枯燥(毕竟时代不同),那就可以尝试读一读龙应台、刘墉、张晓风;有的孩子不喜欢深沉老练的作品,却对儿童文学情有独钟,那就可以多读读秦文君、杨红樱和曹文轩;有的孩子就喜欢去书店里畅销书架旁流连,那就多读读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既然畅销一定有它的道理……所以所谓的经典,主要是经过多人证实文字本身质量过关,加之孩子有兴趣的书籍,即每个人眼中的经典是不同的。而多数书中都会有涉及到一些其他人物或作品,从感兴趣的作品出发再去探究其他作品,这样要比勉强地看老师开出的书单效果好。此外,我一向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果能加入一些批注或是做些摘抄绝对是画龙点睛,读后感嘛大多数孩子比较排斥,我也觉得确实没必要,真的对那些文字有感受简简单单地写在书的空白处就够了!
敏锐观察——我视线范围内的孩子,只要上了学,观察能力都比不上一两岁的小宝宝们。每次陪我家甜甜出去玩,都发现她和其他小朋友会对一些大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看的特别起劲,一条小虫、一片树叶、一只小龙虾、一群小鱼、一片花瓣……而我们的中学生,有几个能做到敏锐地观察身边的一草一木呢?所以每到写作文,大多数孩子都会说没材料,其实不是没材料,而是值得写的人或事物在你的身边悄然经过时,你没抓住。平常我看到的好作文,大多数都是写些生活琐事,然后以小见大反应主题。譬如有个题目叫《这也是课堂》,一个孩子写上学路上,下着雨,匆忙赶路中看到一个小女孩在雨滴溅起的涟漪上踩水泡,她忽然觉得这个女孩就像是一个老师,告诉他不要因为匆忙赶路忽略生活中Z简单的美好。多好的选材和立意啊!毫不做作,而这样的材料其实就可能每天都发生在你的周围。
理性思考——很多孩子读了很多书,平时也比较喜欢观察生活,可就是写作文的时候茶壶煮饺子——倒不出。多半是看过之后如过眼烟云,没有真正在脑海中思索。其实现在很多中学生的心智都比较成熟,对于一些社会现象多少能谈出些自己的见解,只是我们的家长和老师经常忽略他们的声音,所以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就不善于思索和表达。在理性思索这一方面,老师的作用不容忽视,无论课上课下,都可以插入一些素材,譬如像《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这样的人物访谈节目的视频、《百家讲坛》的视频和书籍、《读者》、《意林》、《青年文摘》之类杂志的精彩文章,这就是在引导学生进行理性思维。一旦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写议论文时就不会只能举例不能论述了。
我不是什么专家,也没有什么独门秘籍,以上这些建议只是从平时的教学中得出的一点浅陋的观点,希望能给一些家长和学生们带来帮助,如果可能,让孩子们写一写今年的中考题,或许当他们无从下笔时,就会思索日后该如何学习语文了!
以下附有今年武汉市中考题的原题和我自己写的一篇范文,不敢保证满分,但按照这个思路,一类文是没问题的!
敬畏文字
当祖先仓颉用树枝在华夏大地上写下第一个汉字时,中华民族从此告别了结绳记事的原始与蒙昧;千年之后,当我们看到那些记载着Z初文字的龟甲、兽骨、铜器和石碑时,内心怎能不升腾出一种膜拜之情?汉字,穿越千年的风沙,承载人类对文明的探索,款款而来,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对它怀有一份敬畏之心。
敬畏文字,是一份惜墨如金的珍视。
摊开泛黄的书页,借着幽暗的灯光,一句句饱含古典韵味的诗词映入眼帘——“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的情景,仅仅十六个字,时间的逝去、空间的转换、景物的变迁,物是人非的喟叹,一一展现出来。中国的古典诗词,从《诗经》起,已经深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真谛,后来的当时宋词元曲更是将这份真谛很好地传承,这一切,不正是源于对古人对文字的敬畏么?因为敬畏,古人严格地遵守着格律;因为敬畏,古人反复推敲,力求文字能精炼传神;因为敬畏,古人写诗不惜口舌生疮,手指生茧。而今日的文坛,多少人长篇累牍却不知所云,这不正是缺少对文字的珍视与敬畏么?
敬畏文字,是一份我手写我心的坦诚。
三毛,一个传奇女子,用痴人说梦的笔法写成了无数打动人心的作品:《拾荒梦》中的单纯执着、《西风不识相》中的义愤填膺、《背影》中的悲痛欲绝……每篇文章,她都用手中的笔记录自己Z真实的内心。直面人性,我手写我心,正是源于对读者的坦诚和对文字的敬畏。鲁迅因敢于抨击封建恶势力被人们奉为民族脊梁,巴金晚年也写出了直面人生的《真话集》,可见,真正优秀的作家绝不会以“应景”或“畅销”为目的写出言不由衷或无病呻吟的文字,而失去了对文字的敬畏与严肃恭敬的写作态度,及时作品一时火爆,也难成经典,更不能在人们心中留下永恒的印象。
敬畏文字,是一份传承文化的责任。
民国时期,章太炎先生在开办学堂,讲解古文和小学(文字学),许多大家如鲁迅、钱玄同都前来听讲;当今社会,电子产品横扫市场,现代人中开始流行“火星文”,
传统的文字学几乎无人问津。主谓宾定状补是什么没几个人知道,“苹果”是什么可谓众人皆知。近日拜读蒋勋先生的《汉字书法之美》和张大春的《认得几个字》,前者主要从美学的角度讲授了汉字的演变及与现代人的关系,后者则记录了日常生活中教一双子女背诗认字的趣事,风格迥异,但相同的是从中都能读出对汉字的敬畏之心。我想,传承汉字的精髓不光是一些作家的专利,更是每一位中国人都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有一样东西能够穿越时空,永恒留存于世,那么便是文字,让我们在文字面前做一个虔诚的信徒吧,珍视、坦诚、怀有使命,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