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秋风,一夜白头。昨日上午,从长江二桥上眺望汉口江滩,连绵6公里的青青芦荻,全部戴上“白帽”——花儿开了,Z美丽的季节到了。
从粤汉码头至长江二桥,延绵的江滩全部被芦苇“占领”。这些芦苇全部是自然生长的,高2米多,宽度与滩地齐宽,Z宽处达30多米,在繁华的都市中心,形成一片野趣十足的原生态芦苇荡。
“这是一个奇迹”,游学国内外的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说,在大城市的闹市中心,有如此大规模的原生态芦苇荡,在中国可能是绝无仅有的,在全球也是罕见的,值得保护和维护。
芦苇一年一生,四季多姿。“芦苇是湿地中Z主要的植物,对改善城市生态系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湿地专家、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学雷说,芦苇生长在水缓水浅,外部影响较少的河滩。一般情况下,大规模的芦苇荡都生长在人迹少至的偏僻地区,地处特大城市的中心,每天有来来往往的船舶和人流,确属罕见。
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的专家们对江滩芦苇进行专题研究。刘贵华博士说,其实江滩的芦苇以南荻为主,芦为辅。目前像汉口江滩这样大面积的天然南荻群落,在全国其他城市中的江河滩涂中鲜有发现。
查阅资料,历史上长江汉口段的芦荻并不是特别多。“芦苇是近10多年来长的”,68岁、家住四唯路的戚昌武说。专家认为,新建汉口江滩时,采取了改缓岸坡,减少船运等作法,为芦荻的自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加上人为的保护,芦荻终于成为汉口江滩一道Z原生态的靓丽风景。
(记者金涛 通讯员向丽华 高山 实习生丁玲敏 黄春玲)
【答疑】
汉口江滩连绵6公里的芦苇荡,是如何铸就的,与10年前新建汉口江滩有无关系?近日,记者为此专访3位业内专家,探求这片芦苇荡的前世今生。
采访专家
刘贵华:博士,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湿地生态学学科组负责人。主要从事湿地生态学研究。
陈进:博士,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长江委第二批访问学者负责人。主要从事长江水资源水环境研究。
王学雷: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主要从事湿地科学研究。
一问 从何而来
刘贵华:武汉沿江滩地原本就有南荻生长,南荻具有强盛的地下根状茎,根状茎自然过冬后在下一年度萌发再生,因此,只要有适宜的条件,南荻就能迅速生长扩散。汉口江滩位于汉江与长江交汇处下游,汉江水汇入长江产生的水流变化,形成地势相对平缓的汉口江滩,为南荻生长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
陈进:两个原因,一个芦苇种子从来源、到生根和成为优势物种需要一个时间过程,江滩芦苇是逐渐增多和增密的,需要一定的年份才能形成;二是江滩采取严格管理,人为对芦苇的破坏没有了。
为什么武昌、汉阳那边少见?
陈进:武昌和汉阳岸边低滩短而且缺乏延伸地带,或者常年被水淹没,而且江水湍急,不具备大量生长芦苇的栖息地环境和水环境。
二问 生有何用
王学雷:芦苇茂盛是江滩作为一个湿地生长呈现良好走势的反映。湿地可以调节气候,可以吸附毒物,稳定生物圈过程、水质净化、贮水,具有生命的支持功能,是Z富有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和人类Z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城市的整个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也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内容。
陈进:芦苇荡一是可以吸收河水中和滩地上过量的营养物种,过滤岸上废污水,改善水质,保护水环境;二是可以作为鸟类、两栖动物、昆虫和底栖动物的栖息地;三是芦苇可以作为造纸等工业原材料;四是芦苇可以固滩保堤,成为防洪的安全屏障;五是可以美化城市环境,成为市民摄影、绘画等创作基地和人们休闲场所。
三问 有何影响
芦荻对环境和人体有无影响?
王学雷:芦苇和荻都是非常有益的植物,对环境和人体不会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还具有药用、制造等功能,是Z好的造纸原料。
陈进:唯一的问题是芦苇在为大多数动物提供栖息地的同时,也可能有钉螺生长,游客应避免深入芦苇荡,防止感染。
刘贵华:南荻是湿生植物,只能生长在河岸湿地或长江浅水区域,对航运几乎无任何影响。
3位专家均认为,只要继续保持目前的做法,少些人为的干扰,芦荻的规模将继续扩张,特别是往二七长江大桥方向扩张。
【解读】
普通人眼中的芦苇被专家确定为南荻。不过,大多数游客认为,不管是什么,这片原生态的植物林,是秋季江滩Z迷人的地方。
在普通人眼中,人们常将南荻、芦苇搞混淆。中科院武汉植物园博士生导师刘贵华介绍,芦苇是禾本科芦苇属植物,南荻归入禾本科芒属,南荻和芦苇都生长于河岸、湖边等湿地内,粗看两者外形相近,细看则有区别——南荻叶的中脉为非常明显的白色,而芦苇叶中脉的白色不明显。
经专家实地考察,发现汉口江滩基本上是南荻,其中杂有芦苇。其实,芦花和荻花是近亲,经常是混生在一起。在文学作品中常常是芦荻不分,宋词有“两岸荻芦青不断”,《红楼梦》则写道“荻芦夜雪”。
【微言】
秋叶语录:汉口江滩:芦苇细沙风轻,游人慢步;拖轮江水横渡,渔歌何处?
laserk:每年的初秋开始,汉口江滩靠近长江二桥桥下的芦苇丛整片整片摇曳多姿,泛着逼人的绿色;到了初冬,又会变成黄褐色十分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