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很多父母都希望能有这样一天,感受懂事的孩子关心自己、照顾自己的幸福。但往往还是能听到有父母在抱怨,抱怨孩子不懂事,不知道心痛、理解大人。下面几个故事能代表我的观点。
* 不要以孩子为核心
我曾经问父母这样一个问题:一只鸡有两条腿,饭桌上有老有小,鸡腿会给谁吃?
十有八九的父母告诉我要给孩子,百分之百的爷爷奶奶告诉我要给孙子。在我家里不是这样。我会告诉爷爷奶奶“孩子以后有的是吃的时间,您们一定要吃。”当爷爷奶奶不舍得吃的时候,我会拿过来吃,当然我注意到孩子渴望的眼神,会在至少大咬一口后递给他,同时对他说“爷爷奶奶是长辈我们要照顾他们,所以鸡腿要给爷爷奶奶吃。爸爸妈妈工作辛苦要给我们吃,爷爷奶奶让给我们吃,我们要谢谢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让给你吃,你也要谢谢爸爸妈妈。”
这样养成的习惯是孩子每次都会把鸡腿给爷爷奶奶,爷爷奶奶不吃再给爸爸妈妈,其实他知道Z后他还是有机会吃到的,但这个过程绝不可少。这样的结果是,儿子很少有太多的任性,他会认为这很正常,在进入他的小社会幼儿园时,有了更强的适应性,因为在幼儿园里不可能哪个孩子是唯一的核心。
林可,2岁。手里拿着一块他本来不爱吃,正捏在手里玩的饼干,妈妈说:“宝宝,给奶奶吃一块吧。”林可立刻抽回小手,高高举着,撅着小嘴表示不同意。“你又不吃,奶奶天天照顾你,给奶奶吃一块。”看妈妈要强制性的把饼干递给奶奶,林可开始发脾气,甚至哇哇大哭起来。
“宝宝不哭,奶奶没吃你的饼干,你看,还在这里。” 舍不得孩子哭的奶奶,赶紧把饼干还给林可。 其实,即使林可真的把饼干给了奶奶,奶奶会不会真吃了呢?百分百奶奶们会说“宝宝,你真乖,奶奶不吃,宝宝吃。”
在孩子自我意识形成初期,强制孩子分享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及个性发展,但当孩子到一定年龄,我们需要引导他体会在自我之外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建立关爱他人、乐于分享的意识。当小孩子本来经过了内心“斗争”已开始去分享的时候,不恰当的反应就抵消了孩子的努力。
有人觉得好笑,孩子能懂这些吗?事实证明,孩子能够体会父母的感觉,只是需要我们让他知道。越早让孩子理解这一点越有好处。
一次乘出租,听的士司机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妈妈带孩子乘车,任由穿鞋的孩子在后座上蹦跳。司机师傅提醒她说:“别让孩子蹦了,座位脏了我怎么拉客人呢?”结果那位妈妈居然说:“我多给你点儿钱不就行了”。气坏了的司机师傅说:“难道您会允许您的孩子穿鞋在床上蹦跳吗?”那位妈妈登时把脸拉得老长,下车时摔门而去。不知她是否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每个孩子的身上都能找到父母的影子,抱怨孩子时先需要想想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孝敬父母,我们的孩子就会孝敬我们;我们热爱自然,我们的孩子便学会保护环境;我们做对孩子、对社会负责任的父母,我们的孩子也会建立起他们的人生目标,开始他们富有爱和责任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