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Z后由 wilta 于 2013-5-13 12:14 编辑
这个周末有幸参与了武汉青年电影展的放映活动 周六晚上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上映了陈为军导演的出路(Education, Education ),看完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影片是作为以《为什么贫穷?》(Why Poverty?)为主题的第八集出现,先给大家普及一下这个主题:
贫富不均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穷人真能掌握自己的未来?国际非营利组织STEPS INTERNATIONAL 所推动的《为什么贫穷?》(Why Poverty?)跨媒体计划,参与协同制作工作,与全球同步播出一系列探讨21世纪贫穷问题的纪录片。 以“为什么贫穷”为共同题目,拍摄了每集一小时共八集的纪录片,让世界共同思考贫穷问题,探讨全球10亿赤贫人口的过去与未来。
回到主题,这部纪录片:
纪录片是以三个人物为主线,他们是整个教育链中的三环——紧紧相扣:
一位高中毕业生 武汉周边乡镇学生 家境困难 分数不理想 家里Z终选择了民办高校 举债读书
一位大学毕业生 武汉某三本学校毕业 面试找工作 短暂的试用 又再次找工作 苦苦地算计着维持生活的费用
一位武汉某软件学校的招生人员 在各乡镇宣讲招生的青年 直言不讳 世故地昧着良心"传销" 骗农村孩子的学费 Z终学校倒闭
折射着贫穷、教育不公、教育产业化……这样的问题我们就算尽力无视它,它永远都在那个阴暗的角落玩命的生长,终有一天它会长到你我他的眼前。纪录片的故事熟悉得就好像是自己身边曾发生过的事情。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在这部影片中反复的出现,读书是不是就是出路?上大学是不是就等于出路?毕业是不是就是出路?
高考这座独木桥能够顺利通过走进理想象牙塔的孩子并不多,而第一个故事主线的女主人公王盼就是生活在普通乡村的孩子,母亲残疾却依然勤劳,父亲粗俗却仍然善良,全家经营了一家非常小的砖瓦厂,每天靠着搬砖烧砖过生活,王盼在高考中发挥平平只取得了388分的成绩,这样的成绩远不能读上好大学。虽然爸妈没读什么书,但是他们始终认为只有上大学,孩子才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找到好的工作,有远大的前途,Z后凑钱在乡里摆了几桌酒,全家举债送孩子读武汉某职业学院。还记得Z后的镜头是母亲苍老的脸,和火车里背着行李的孩子。在他们看来,大学就是解决贫穷的出路。
二
万超,三本学校金融贸易毕业,家庭条件一般,鸡肋专业加上一所不被认可的学校,找工作非常困难,不停地面试不断地被淘汰,终于拿到试岗的通知,拿着父亲寄来和身上大部分的钱在学校附近租了一间小房子,试用期1500元对于他来说就已经很满足,在试岗七天后,公司认为他的excel技术不过关,对他表现不满意,他面临着继续找工作的危机。他需要钱,他需要工作,需要生存下去....
依稀还记得在面试时,他跟面试官说“只要给我机会 我就会尽Z大的力努力”“只要公司有需要能够接受加班”“工资要求,我只希望能够让我生存下去”觉得很心酸,应试教育无法带来的真正独立思考,随波逐流。
三
类似的软件培训学校还有很多,高考结束后,有太多成绩不理想却渴望进入大学的考生和家长,这条故事主线就是某软件培训学校的招生人员,设计专业,却成为了招生讲师,每天辗转于不同的城镇举办招生讲座,每天冠冕弹簧忽悠着乡镇的家长们,虚假的环境,虚假的师资,虚假的就业率,但是这也是他不得不做的,因为他也需要生存。
用他的话来说“这其实是公司,不是学校”,两年的学费可能等于这些毕业生几年不吃不喝的工资,教育产业化让教育失去了本来面目。
==========================================================================
这并不是故事,真实而又残酷,从中可以看到很多人和自己的影子,同样的高考失利,同样的鸡肋学校和专业,刚开始就业的艰难。还好我们一路走过来了..
ps:更加引发我思考的除了这部电影,还有在场的大学生,每一个学生讨论的都不只是剧情,而是“我是某学校摄影专业的,有朋友也在美国学电影,我们常常讨论...”,“这位导演...这个主题其实是...”“广东跟湖北不一样,考上了一本也不会去读,宁愿在家里读三本” 没有一个真实的讨论着电影情节本身,这也让我感觉到悲哀。他们都是佼佼学子,20%的优秀学生,自然不懂得这80%的学生的苦与泪。
我们的未来出路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