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谈

教师“导游论”叫板“园丁论”

5回复 阅读 1500

“我希望老师像导游,带领我们去游览各种美好的风景,而不像园丁,修剪掉我们不听话的枝芽,Z终让我们长成了只会听话的植物。”这是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的作文结尾段,教师节当天看到这样一段话,在惊讶一名学生竟如此有想法之余,也不免对文中简单稚嫩的语句间透露出的个性思想所冲击。前前后后读了好几遍,感觉这篇作文真算得上“膜拜”的“神作”级别了。

正如文中所说的那样,“园丁”是我们公认的对教师的比喻,教师园丁论”已经在国人思想里根深蒂固,人们甚至没有去思考还有什么其他的词语可以来形容教师这个职业。用园丁来比喻老师固然是合适的,我们这些曾经的“祖国的花朵”也正是在“辛勤的园丁”的呵护下得到了“茁壮成长”。看,这些熟悉的词眼和句子依然能脱口而出,可见“园丁思想”扎根之深。

这名小学生将自己和小伙伴儿们的命运比作花草,并且认为花草的命运都已经是安排好的了。“在风雨中有园丁的保护,自己所努力的,也只不过是发芽、吸取营养罢了。它们只需要接受,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孩子几句简单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小内心里的大思想,同时也再次反思我们学校教育的问题。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忽视自我意识培养,忽视个性心理发展,长期形成的“大一统”理念影响深远。在“一刀切”的教育体制下,教育者习惯用同一个教育目标、同一种教育标准培养和要求学生,其结果往往是忽视了学生个性、潜能、兴趣、特长等个体差异,忽视了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

由此,孩子想到了将教师比作“导游”,听起来很新鲜,教师导游一样带着大家参观一个地方,有人看见树,有人看见鸟,有人看见草地,每个人都有所发现,每个人看到的景色又都不一样。也许老师教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每个人的理解又不尽相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才。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当代教育的基本理念。

邹承鲁院士回忆在西南联大的求学时光时曾说:“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在着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应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而应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让“园丁”们兼职一下“导游”,或许能为学生发展个性、彰显本色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标签

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江城热点及时推送 阅读体验更流畅

值得推荐

全部回复

子产不毁乡校 禁止发言

内容被自动屏蔽

ynjglxsz 大学二年级

恩,我认同小孩的说法

baphomet 初中一年级

这个小孩的观点确实很新颖,这一代人跟我们一代人差距很明显啊

快乐乐 大学四年级

恩,今天讲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我也说了这个问题。快乐要做喜欢的事,受到认可的事,有自己的个性。生活不仅仅只有学习,还有兴趣,友谊,亲情。不做园丁说的是有道理的,就是不要把人教死了,变成了没有感情和思想的树

朱骨头 大学四年级

不错,学习了

首页 版块

和武汉妹子交朋友

了解武汉的窗口

在武汉结婚  买房  装修  旅游  购物

用得意生活app有优惠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