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再大点,咋搞哦?
真是越搞越倒退
这要再大点,咋搞哦?
真是越搞越倒退
内容被自动屏蔽
习惯了,也麻木了
都是面子工程。
这样的ZF要他何用?
武汉哪有规划列?
不好用就可以反复修反复修反复修反复修反复修反复修反复修,都是GDP啊!
青岛德式下水道网
眼下老城区常常是城建设施的黑点,雨雪天满地泥水,而暴雨之后的青岛老城区,一般都不会发生积水现象,污水冒溢更是少见。德国人租借青岛时设计的排水系统,至今仍然发挥着作用。
据青岛市档案馆馆藏资料记载,德国租借青岛时期,分设欧人区和华人区,欧人区的排水采用先进的雨污分流方式,华人区是雨污合流的方式。1905年,德国人在前海一线将地下排水管道铺设完毕,奠定了青岛的地下排水系统基础。依托这个基础,青岛就像郁达夫《青岛、济南、北平、北戴河巡游》中所描述的那样,比其他的城市更整洁、更干净。
德式下水道的优势何在?从它的设计可见一斑。干道沟渠高约80厘米,断面上大下小呈倒置的蛋形而不是现在通用的圆形,上半部分简单地以水泥抹面,靠底部的一端贴了白色的瓷瓦,如今依然釉面光亮,这样的设计确保污物垃圾不会被毛刺挂住,减少了堵塞冒溢的可能。下半部分呈“V”型,确保了在污水流量较小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较高的流速,使污水中所夹杂的泥沙污物快速冲落,避免淤积沉淀,减轻了养护疏浚的负担。呈半圆形的上半部分直径较大,能在水量比较大的时候确保过水量。同时,蛋形结构令管道能承受得住主要来自上方街道的压力。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处理方式,在我国许多城市还没有做到。
此外,这一工程处处融入了德国人的严谨风格。有这样一个故事为青岛人所津津乐道:原德国租借区的下水道在高效率地使用了百余年后,一些零件需要更换,但当年的公司早已不复存在。城建公司的员工四处寻觅配件公司,后来一家德国的相关企业给他们发来一封电子邮件,说根据德国企业的施工标准,在老化零件周边3米范围内,应该可以找到存放备件的小仓库。城建公司根据这个提示,在下水道里找到了小仓库,里面全是用油布包好的备用件,依旧光亮如新。
德国人的严谨还体现在下水道井盖上,雨、污水井盖不仅有符号标明区别,还有大小之分。雨水井盖大,污水井盖小。经历近百年的风雨侵蚀,黑色井盖依然铮亮,不落锈迹。来往车辆从上面驶过,不曾把它们压裂。青岛人都称呼它们“古力盖”,来自德语“gully”,意为沟渠。青岛人代代口耳相传,而“古力”也已经成为一种语言活化石。
一遍就修好了 国家的钱怎么花 GDP怎么上升 当官的怎么处处时时为人民谋福利
“百年之前”?
挺佩服德国佬的。
就中国这样的,早晚毁在自己人手里。哎
©2008-2024 得意生活 版权所有 鄂B2-2008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