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相信善有善报的人是越来越少,在我过去的帖子里,还有得意网友质疑“做好人有好报”,显然他或者(她)不相信。那么今天我引用一篇文章,希望能佐证我的观点,给大家启发:
19世纪美国政治家亨利•克莱(Henry Clay):“细微之处的礼貌举止Z令人感激和欣赏。”(第二名来自现代广告之父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我们送人不送到电梯口,而是一直送到街上。”)
如果说优秀的企业建立在出色的人才和极佳的人际关系之上——2010年是如此,1910年也是如此,毫无疑问,1710年和1810年同样如此——那么它的基石就是得体、周到、心灵相通的倾听和赞赏的低语。事实上,克莱所说的“礼貌举止”,以及奥格威乐于将客户送上停在曼哈顿街道旁的汽车的态度,就是企业成功的基础。
其实,我不是第一次采用这个主题。硬即软。软即硬。我对1980年前后困扰美国企业界的问题进行研究时发现,企业及企业顾问把事情都弄颠倒了。我们指出,Z终,那些所谓的“硬数据”与“规划”,反倒是软的——因为根据我们近期的观察,前者极易被操纵;后者则通常是异想天开。那些被商学院及类似机构所看贬的软要素,才是真正的“硬要素”:包括人的问题、组织内外部关系的特征与质量。
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让我想起了Z柔和、大概也是人类交往中影响力Z持久的一个词语:与人为善。小说家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曾说过:“人生有三件大事。第一,与人为善。第二,与人为善。第三,与人为善。”我的观察是:与人为善行之有效,且善有善报!
依照我“硬”工程学背景的传统,我在一张PPT幻灯片上列出了一个等式,并玩笑地称它为“你所需知道的一切”:K = R = P(与人为善=回头客=利润)。
关于“R”和“P”,证据显而易见:无论是街角的小店还是波音(Boeing)这样的全球性公司,其利润与回头客直接相关。关于利润与善意的联系,我所给出的证据有:爱德华七世的神奇96小时、本杰明•富兰克林、以及从乔治•华盛顿(George Washington)到纳尔逊•曼德拉(Nelson Mandela)的一系列传奇故事。我的短文集证明,细小的礼节与惊天动地的事件之间存在着不容置辩的联系。
如果人与人际关系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我坚定不移地认为它们是),那么,得体、周到及诸如细心聆听之类的要素,应该成为管理准则中至高无上的法则。
我将以我的名誉担保:实际上“软”才是“硬”,而与人为善=回头客=利润。
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