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粉咵房

【武汉,每天不一样NO.13】Better City, Better Life 一个城市浓缩的前世今生~

139回复 阅读 19561

标签

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江城热点及时推送 阅读体验更流畅

值得推荐

全部回复

nikitashan 硕士二年级

求学篇

几年过去了,到我上高中的时候,往返两地的轮船停航了,告别了坐船依水而上的缓慢,有了三个小时的长途汽车的快捷,每天车次也多,非常方便,这种“走亲戚”的方式也随之改变,交通的便利不仅缩短了两地的地理距离,也让期待无需等待,外地人来武汉学、游、购、娱的机会也多了起来。

到武汉上大学后,发现武汉港昔日的喧闹繁华早已烟消云散。港口周边的黄金水岸,变成了开阔平坦的武汉江滩,是男女老少休憩漫步的Z佳场所。武汉没有海,但是江、湖资源丰富,找个微风习习的日子,在江边发会儿呆,散散步,是唾手可得的美事。总说水是生命之源,我觉得水也是城市的生命之源,有水的城市,不仅能滋养哺育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是后来人福泽绵延的依靠。

(浩淼东湖)

在武汉求学的四年,经历了夏季的酷热,冬季的严寒和春秋的“昙花一现”,也熟悉了三镇的交通和特点,也经常以半个主人的身份,诚邀各路同学到武汉来玩。黄鹤楼、东湖、森林公园、户部巷、归元寺、汉正街、司门口·····以及华科、华师、理工大等校园,都是必定要去的地方。历史文化、风景名胜、人文地貌恰好反映了一个城市浓缩的前世今生,也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DNA”。

(天下江山第一楼---黄鹤楼)

(一桥飞架南北----武汉长江大桥)

当年,作为吃喝玩乐族而口袋又不充盈的学生党,照着地图寻找武汉“老字号”的小吃是项有趣的事情,四季美的汤包、老通城的热干面、五芳斋的汤圆····像集邮票似的,一个个添加进自己的美食地图里,不过直到现在,我也并没有把书上介绍的老字号(好像有十多个吧)全部找到,可能现在是不是也找不到了那么多正宗的老字号了,和这个城市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老字号的故事在时代浪潮的荡涤中沉沉浮浮,或生或死,随着时移势易、传承起落,经历着发展变化,荣辱成败,Z终留下的留下,远去的远去。

作为求学篇,还是要说下学习,湖北是全国的教育强省,省会城市---武汉,自然集中了省内Z多Z优质的教学资源。也是省内各地考生首选目标,一来交通便利,奔波少,二来大环境熟悉,家长放心。 身处其中,相比较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来说,武汉总是低调地以1.5线城市自居,在高校排名中力保前十,不突飞猛进,也不自甘落后,让人在家门口少了份北漂、沪漂的压力,也证明了武汉包容性强,排外性弱,竞争不那么激烈的社会环境,一线城市有的,这里暂时没有,但是将来肯定会有的,有期待就不会太失望,羡慕帝都、魔都过后,又回归到本土生活的安稳、轻松,自得其乐也好、自我安慰也罢。毕业多年后,一些在北、上、广、深打拼的同学已经在更远更好的地方扎稳脚跟,但偶尔也会感慨、留恋武汉的节奏。

nikitashan 硕士二年级

工作篇:

我上大学那会儿就读在武昌,逛街一般去江汉路、司门口,自认为对我大武汉比较了解,却没想到一工作,来到我之前从未踏进过的青--山---区,虽然也是武汉的地界,但又是一个新的开始。从走进红钢城,看到一排排老式的红砖瓦房,再到坐公汽路过一条条建设整齐、命名格式一致的建一、建二、建三······青山区浓厚的大工业区气质、简单得有点单调的感觉立马产生(现在说这个话有点不对,奥山世纪城、高档楼盘如今在青山也是风生水起),当时工作单位周边都是居民区和学校,一到晚上都比较安静,热闹一点的就奔红钢城、青山公园那一带,逛逛夜市商场什么的。青山商场门口那个雕塑:一个带安全帽、身着工装的男工人和一个穿着裙子的女士一起牵着一个梳着小辫的小女孩,每次经过都会让我猜想:这是不是就是我未来的家庭生活写照。

青山区的很多厂矿企业中有很多不是武汉本地人,有的是北方口音,基本上都是老一辈人响应国家建设,投奔自此,然后安家落户。因此厂矿企业周边有很多家属区,旧社区就是筒子楼,新社区就是单元房,还有配套的幼儿园什么的。单位安排的单身宿舍,其实也是家属楼改建的小楼,因为条件有限,男、女宿舍楼没有分开,每层楼共用一个卫生间,没有公共洗澡间,每天刷牙洗脸洗澡洗衣服都得排队,房间有大有小,有的两个住有的三个人住,因为是改建楼,有的房间之间没有砖砌墙,是用木板隔开的,隔音效果不好,动静过大就成扰民。再就是老楼潮湿重,东西爱发霉,招惹虫子,更谈不上电视、网线,不过就在这样的环境里面,一群年轻人同甘共苦,打拼伙、自娱自乐,毕竟可以省下每月好几百块的租金,周末坐上一元小巴,直捣徐东,买特价、抢花车,带着战利品打道回府。

想到改变居住环境,是参加工作两年后,觉得住在单身宿舍也不是长久之计,还有随时让你腾地的危险,于是暗暗开始计划攒钱。后来爸妈来看我的时候,他们决定帮我买房子。起初我强烈反对,因为我希望父母退休后,能用积蓄好好地享受下晚年的生活,不过我家历史上Z大的一笔支出以2:1的Z终意见落定,我爸和我妈就开始扎根于我那个小宿舍为基地,开始了访三镇、看楼盘的征程。可怜天下父母心,爸妈的选择既要顾着经济条件,又要顾着我上班的方便,着实让他们二老费神不少,二手房、新楼盘,但凡熟人推荐的,都要花时间去看看,每天早出晚归,比我上班还辛苦。其实Z苦的一段是从老家搬迁到武汉,爸妈两地往返,还自个儿肩挑手抗,背大包小包的行李过来,从公汽站走到宿舍,有很长一段路,我都不忍心回想他们一步一步走回来的样子。

搬家是个浩大的工程,不仅是换个地方吃饭睡觉,还得放弃很多带不走的东西和沉甸甸的感情。每一次迁徙都是断、舍、离,Z后一次搬东西的时候,我和爸妈一起回到了老家,因为拆迁和搬家的缘故,我看到曾经生活了十几年的屋子已经面目全非,能打包的已经打包,能装车的已经装车,剩下在眼前的是:敞开的柜子、空出的床架、散落的各种瓶瓶罐罐、纸屑布头······从未觉得这个屋子如此凌乱和疮痍,或许它履行完和我们一家人的缘分之约之后,Z终也在等待涅槃重生。

告别了,我的老家。

我想:等我再回去的时候,可能一点痕迹都看不到了。不管城市是大还是小,拆拆建建、修修补补,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样自然,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永远存在,面对周遭的变化,我们都在适应和接受。爸妈总是说:等过几年,家里拆迁搞好了,他们还是想回来住。

nikitashan 硕士二年级

买房篇:

某日,我家一行三人来到某小区售楼部,工作人员拿出一个合同本,在他的指引下,我在合同文本的多个空白处刷刷地签上了我的大名,前前后后大概有二十个左右。合同的条款还没仔细研究,然后我就成为小区业主中的一员了。

我是坐享其成的“甩手掌柜”。我妈说银行卡在pos机“滴”地一声划款的时候,她的心不由自主地颤了一下,这大半辈子的积蓄就这样无声无影地转移了。虽然后来房贷是由我的工资来承担,但是买房花费了父母大半生的心血,让我感到感激也愧疚。买房对于每个普通家庭来说,都是头等大事,每每想起买房的经历,我妈都会感慨:这是她这辈子做的Z大胆、Z英明的决定,要不是咬牙买了就买了,紧接着房价连续几年的三级跳,越往后,怕是越不敢买。

等待拿钥匙的一天,我们一家三口齐整整地坐了一辆从起点开到和终点的公汽,然后再走几站路,就到了新家。楼房里还有建筑材料的味道,门上的包装纸还没有拆,开了门,面对着纯毛坯的水泥墙,爸妈在里面比划着这是卧室、这是厨房、这是卫生间,忙碌中透露着欣喜,我仍对新家的模样没有多少想象,还没有进入主人的状态。接下来的装修,又是一场劳心劳力的持久战,本着能省则省的原则,那时候完全没有泡家居论坛的智慧,只有原始的货比三家的办法,大至木板吊灯,冰箱彩电,小至螺丝铁钉,开关电线,都是遍访几大家居建材市场,自己选门店采购,现在看到deyi经常组织的家居建材团购会,真是羡慕,折扣砍价,得省下多少银子。

搬进了新家,一日三餐有人照料、洗澡不用再排队,晚归还有人等门,一切的一切,保留了一如既往的家庭温馨,而且房间变宽敞了,家具换新了,更重要的是本人的户口也迁到了社区,成为武汉市民中的一员。每个新社区在建立之初,跟人的出生一样,一些方面还是待发展的,比如:菜场、超市、学校等配套设施,还有公共交通、物业管理等方面,不过随着入住率的提高,这种情况得到了很大改善,而且随着迁入武汉的人口越来越多,社区后面又发展了一大片新楼盘,购物广场、学校场所、公交线路在四五年内大大地丰富了起来。

虽然是外来户,但是社区里有很多和我家一样的情况,省内的居多,还能遇上一两个老乡,平时买买菜、散散步、打打牌,互相之间熟稔不少,爸妈融入本地生活很轻松自然。而且社区管理跟以前住家属院不一样,居委会经常开展社区活动,也给居民带来了一些方便。比如,通过社区宣传和帮助,我爸办了居民医保,在去年生病的住院的时候得到了一部分补助,这是原本我们没想到的,社区人员也对我家申请重症补助的政策条件进行解答,虽然不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让我觉得进步体现于细节,只有城市发展水平高起来,相应的市民福利才会随之好起来。

至于感觉变化Z大的是武汉的公共交通,我家住在汉口,在地铁没通的时候,原来去武昌、汉阳一年没几次,光想想就觉得远。有一次去逛中南,公汽硬是在路上堵了20分钟,让人崩溃。还有一次去光谷,路上转车花了4个多小时·····所以说在武汉也有“异地恋”一说。不过现在随着地铁线路的陆续开通,情况大为改变,不仅公共出行提了速,地铁周边的商铺物业的价值也提速了,以后地铁线还要连起汉阳片区,三镇的互联会让更多市民受益。

nikitashan 硕士二年级

除此之外,武汉的地标建筑也越来越高大上,时尚的汉街、典雅的琴台大剧院、文艺的昙华林,还有各大炫目商圈、新兴的开发新区·····很多我说不出来的地方,完全覆盖了以往说武汉,就只知道“江汉路”、“汉正街”的老思想,武汉这个1.5线的城市标签,低调但不代表低端,不是Z好但不代表不会变好。所以,对武汉,有期待,也有信心。

(华灯初上的汉街)

(大隐隐于市的沧海遗珠----古德寺)

(一秒钟走到丽江---昙华林)

刚才百度了一下,武汉,每天不一样(Wuhan, Different Everyday!),是经过一年多的社会征集、专业机构设计、专家论证、80多万人次投票推选,武汉市从5百多条口号推荐条目和1千多个Logo设计方案中,遴选出Z能体现武汉特色的一句口号,也成为了武汉全球形象口号。古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每天不一样的武汉就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里面也有你我他的劳动体现,或许里面就有未来的影子。

(满城挖的大建设 时期)

不管对于武汉来说,是故乡还是他乡,在一个地方呆久了,总会产生感情。它的变化,不自觉地会让人多起几分关注,成为大街小巷、男女老少们议论的兴奋点。爱之深也好,恨之切也罢,这里就是武汉,池莉说: 无论北京还是上海,以这城市为中心,向外辐射1000公里,不是海洋就是沙漠,但以武汉为中心,向外辐射1000公里,还是人。武汉的‘人’的文化特别出‘生活’的彩。” 原本,每个人都可以写点关于武汉的故事和历史,或深或浅,或浓或淡,总之有各种颜色笔调拼接、还原、续写的章节正不断呈现。

弓长木易 初中一年级

写得好,赞一个!作为新武汉人的一员,我生在武汉,却不长在武汉,但是武汉的种种我都是那么的迷恋和熟悉!我喜欢这一方水土,喜欢这座城市的草根气息!大武汉在大变样,的确是每天都不一样!

得意活动喵 为人民服务

写的很好啊~

valentina201 小学三年级

文笔和照片搭配的也蛮好

笑笑精灵 初中二年级

写得真的不错,赞一个,楼主是武钢的?

birrk 高中二年级

写得好,赞一个~~~

peonydn 硕士一年级

写的太好了!

queenjiangxue 大学三年级

写的很棒

尚之印图文 小学二年级

你们这些新武汉人比土著更排外,而且整体素质也不高,往往网上那些把武汉人素质拉低的事情都是你们这些新武汉人做出来的。像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武汉人,那样的包容,都被你们的行为搞的被外地人看不起。

尚之印图文 小学二年级

文章里把武汉写的那么好,其实无非是想证明自己有资格成为一个大城市的人了,不再是那些小县城或山沟沟里的人,在潜意识里就看不起其它那些外地打工的人。农村出来的就是农村出来的,我见过好多农村出来的新武汉人,为了自己的发达,把别人往死里踩,自己是成功了,身后不知道死了多少人。

本帖Z后由 尚之印图文 于 2014-9-25 09:54 编辑

尚之印图文 小学二年级

从文章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开始对于武汉是那样的羡慕嫉妒恨,觉得成为一个大城市里的人是多么的高大尚,然后自己真的成为一个所谓的新武汉人之后,其实那些童年的羡慕嫉妒恨已经成为潜意识里的东西,但表现出来的那些自我意识中的高贵气质在文章的后期都能体会得到。

本帖Z后由 尚之印图文 于 2014-9-25 09:58 编辑

武汉咨询牙医 博士一年级

从文章中可以清楚看到,一开始对于武汉是那样的羡慕嫉妒恨,觉得成为一个大城市里的人是多么的高大尚,然后自己真的成为一个所谓的新武汉人之后,其实那些童年的羡慕嫉妒恨已经成为潜意识里的东西,但表现出来的那些自我意识中的高贵气质在文章的后期都能体会得到。

彼岸·知秋 大学一年级

楼主写得真好。。

尚之印图文 小学二年级

在这篇文章里,可以看到作者对于武汉这座城市看重的是什么,是物质层面的东西,什么大桥、东湖、居住环境之类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一方面向往的城市也就是图的这个物质层面的东西,在文化上体现出来的就是短视的市侩气,另一方面,也正是处于一种发展的需求,就对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比较看重。

但任何一个大城市的形成,早期是一种经济层面的东西会比较多,但到Z后其内涵的文化因素才是Z重要的。而这些新武汉人,不仅冲击了武汉真正的文化基因,反而带来了一种市侩的小市民文化,可以看到上海人的排外,根据数据显示75%都是新上海人对于更新于自已的那些人的歧视。

当这些新武汉人,以发展为借口,把老武汉人都赶到武汉周边的城乡结合部之后,武汉的文化也就死了。

wangguanda 硕士二年级

如果没有满城挖,永远有这几天的白云蓝天,那该多好!

Janu一 小学六年级

楼主写得好好的,也勾起了我好多回忆

查看更多
首页 版块

和武汉妹子交朋友

了解武汉的窗口

在武汉结婚  买房  装修  旅游  购物

用得意生活app有优惠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