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喂养失败的原因总结:难道都是母乳的错?一些母乳妈妈遇到的相似之处:她们在哺乳之初,一般都经历过下奶的困难。看到她们“没有”奶,孩子饿的直哭,家人(一般是孩子的姥姥或者奶奶月嫂)就来干预,给孩子直接喂奶粉。即使乳汁分泌正常,仍然会出现喂奶后孩子哭闹的情况,家人便说这是因为妈妈的奶“不够”、或者是奶“不好”,孩子没有吃饱,继续给孩子添加奶粉。有些婴儿睡眠时间不长,一两个小时就醒,有些婴儿的体重增长不如其他婴儿迅猛,这些都被怪罪到母乳质量上,不仅家里人,就连一些医生都劝告妈妈不要继续哺乳,改喂奶粉吧。
这些宝宝们每次吃完母乳后,都能再吃一些奶粉,被大家判断为母奶没有吃饱,需要奶粉。如果母亲不主张喂奶粉,家人会批评她是饿着宝宝了。迫于这样的压力,也因为没有经验,心里没有底儿,妈妈们屈从了,喂了奶粉,从而导致母乳真正分泌不足。坚持母乳喂养,有时候是一件异常艰难的事情。Z大的困难,其实不在于乳汁分泌不足,反倒是其他因素的干扰,尤其来自外界的压力。Z大的干扰和压力,来自于一些对于母乳喂养有很深的误解的家人或者知识老化的医生。
中国有老人帮助照看第三代的传统,对于新生儿的看护,喂养是Z重要的活动内容。但是如果母亲选择喂母乳,每一次的喂养仅仅需要婴儿的母亲参与,势必将其他人排除在外。有些老人会感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感到不安和焦虑,因而会抓住母乳喂养一开始都会产生的困难和问题,有意无意地将其夸大,试图阻拦母亲在哺喂母乳方面进行努力。她们往往明明知道母乳喂养的巨大好处,内心深处却悄悄盼望孩子吃奶粉,因为这样她们就能够为孩子的喂养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新手妈妈由于没有经验,容易偏听偏信一些老人的老观念,比如一位妈妈告诉我,她不想给孩子加奶粉,家里老人就指责她会把孩子“饿细了肠子”。这是一种毫无科学道理的说法,却会产生足够的压力,让妈妈屈服。老人的说三道四,会让妈妈心里产生焦虑,这种焦虑情绪所产生的荷尔蒙,导致妈妈的身体即使有丰盛的乳汁,却不会分泌出来。越是担心、着急、心虚的母亲,乳汁分泌越有困难。
母乳Z无辜,却又Z冤枉。人们对母乳的偏见十分深重,无论孩子出现怎样的问题,人们首先要怪罪母乳——孩子哭闹、睡眠不良、烦躁不安、体重增长看似缓慢,等等、等等,人们第一要批评的,就是母乳。很多人说这样的话往往不假思索:“是不是奶不够、或者奶不好?断了奶,吃奶粉吧!”
母乳不是万能的,不是吃了母乳就万事大吉了。婴儿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需要我们做父母的细心观察、耐心体察、开动脑筋想办法。不能够什么都一古脑推诿到母乳身上,仿佛母乳要承担孩子养育的一切责任。新手妈妈们要切记的是我说过无数次的一句话:孩子哭,或者频繁地寻找奶头,并不一定就是因为饿了。新生儿对于一切需求和不满的表示,只有一哭。所以当孩子哭起来时,别急着下结论,认定是饥饿导致,还可以从以下原因中找一找:宝宝需要母亲的怀抱,需要满足额外的吸吮要求;尿布脏了;或者小屁屁上长了尿布疹;穿的太多,感觉太热;或者相反,感觉冷;吃奶时肚子里进了气,感觉不舒服;妈妈心情过于焦虑,导致孩子烦躁不安;其他身体或者心情方面的不适。
多人不了解的一个事实是,母乳喂养的孩子,即使吃饱了母乳,还能够再吃下去50毫升~100毫升的奶粉。这并不表明他们仍然饿,而是新生儿的一种天性。有些孩子吃完奶粉就安静了,家人误以为这是因为母乳没吃饱,奶粉喂饱了。实际上孩子只是需要额外的吸吮,奶粉不过是满足了这个吸吮要求,所以孩子安静下来,孩子其实并不需要这些额外的卡路里。Z好的满足,依然是妈妈的奶头。另外,有些孩子睡眠时间长,有些短。母乳本来就比奶粉容易消化,一两个小时吃一次是很正常的。国际母乳会的权威建议那些奶水不足的母亲,无论孩子多大,都可以采用以下办法:
像喂新生儿那样频繁哺喂,24小时之内喂12次以上;如果有条件,安排几天时间,让孩子不离自己身体,把孩子整天抱在怀里,一有机会就喂奶;这样坚持三天,肯定见效;喂完一边乳房,如果孩子哭闹,不要急着给奶粉,而是换一边继续喂。一次喂奶可以更换乳房数次,乳汁不会被吃干的,而是越吃越多;如果已经混合喂养,逐渐减少奶粉次数,而且不要先喂母乳、再喂奶粉,而是在确认母乳不足的情况下,另外加一顿奶粉。要让孩子有几顿纯粹吃母乳,不期待着奶粉。当然ZZ重要的,是妈妈们要顶住压力,相信自己,放松心情,保证乳汁顺利分泌。
母乳喂养,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