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一月一日,
在首尔的酒店醒来,刷了下微信群,看到几个女孩在讨论什么25以后胶原蛋白流失,过了25就会非常想找男朋友。
我突然也产生了一丝异样的情绪,今后还能不能继续买只有补水功能的护肤品?
卧槽,一下把手机扔了,难道我这么屌,也逃不出这种庸俗的宿命?
画风太不对了。
必须找到破解“宿命式”年龄论的方法,生吞活剥,把那些错误的条理一丝丝揪出来,一点点晒干、萎缩、直到死亡。
只有不沉溺在那些终将逝去的自然筹码里,才能得以逃脱“宿命”。
你必须提前承认自己的“年龄红利”已经结束,才能在下个十年,活得风生水起。
回想24岁这一年,算是人生至此为止中Z满、Z苦逼...不对是Z累的一年。
(没希望的辛苦叫苦逼,有希望的辛苦只是累)
365天有200多天在深夜3点发朋友圈。
处理着忽如其来的蜂涌的掠夺、盲目的崇拜、无端的攻击。
和因此带来的n种机会,n个身份,n个伙伴,n次试错。
每天像脏直男一样,席地而坐、拿到就穿、倒头就睡。
一刻不停地用左脑活在这个世界上,用高度紧张或缜密的逻辑 ,梳理整个世界的热潮或是恶意。
陌陌搭讪从每天上千条约吗,变成上千条请教、求助、辩论,
生命中那个“少女”的部分,仿佛一夜之间就被不由分说地生吞活剥了。
却又忽而生出满满的安全感,似乎能赶在变老之前,变得强大了。
13岁那会,能认识的Z有魅力的公众人物,除了港台明星,就是一群有趣的央视主持人。
开始梦想能进入那个有趣有料的广院,
直到18岁那年,确实站到了那个校园里。
20岁那年,每天背着10斤重的两个电脑坐两小时地铁跨越整个北京去中关村,在各种科技创业者中见识到一个鲜活而公平的全新世界,财经杂志上满世界都是科技大佬、硅谷新贵、那些一夜之间异军突起的青年们。
开始想自己也要成为那样一个人,
直到两年后,
我确实被印在了那本杂志的封面上。
把不切实际的梦想达成
到底是种什么感觉呢
总之就是眼睁睁的目睹
曾经的偶像慢慢变成良师或密友
眼睁睁的看着喜爱的东西变成唾手可得的平常之物
眼睁睁的看着曾经臆想的屏障被一个个踹裂
然后眼睁睁成为自己梦寐以求的那个人。
总之过程有点暴力
有些变革该有的阵痛
有点措手不及
却又是何其酸爽。
25了,跟32、47没差,都叫做“大人”。
你再也不能,只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可爱而存在着。
也许再也不能因为可爱活泼就能到轻松的恋爱,你得开始深沟通,共同成长,处理契约与经济关系。
商业世界也不再因为你朝气、新锐、有思想,就为你划出一席之地。
你得能时时刻刻地输出高性价比的利益交换。
不会再有人给你留言,哇,喜欢你的attitude,粉你。
你得知道别人要什么,
能帮别人完成梦想,
切实地改变别人的生活。
25岁这年,还有好多事想做,
想租一个大大的进去就不想下班的白色城堡给大伙办公(真事),
想孵化那些为之灵光闪现冲动不已刚需又趋势的项目(说得好像别的不是真事似的),
想让很多个年轻女生从茫然与痛苦中脱离出来,
想长得像艾玛沃特森那样灵气逼人,
想谈一场灵魂契合的恋爱,
想开始
至少干成一件非常牛逼的事。
至少得不顾一切的为自由赌一把,
试一试到底要有多大筹码,
才能动不动就任性地:马勒戈壁的,老子要去浪迹天涯。
跑赢自然规律,时间就会静止。
必须赶在生活翻脸之前,先干为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