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前斯皮尔伯格的《侏罗纪公园》(以下称《公园》),因其高超的叙事手法和对人类恐惧心理的准确把控,并结合了当时Z顶尖的特效,一经推出便成为融艺术性与娱乐性为一炉的经典,更是恐龙电影的一座高峰。如今科林·特莱沃若野心勃勃打造的《侏罗纪世界》系列,虽以原作为基础,但是恐龙电影的内涵、观众的期待早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珠玉在前,《侏罗纪世界》要有所突破,不仅是艺术层面的,还有技术层面的。《公园》是斯皮尔伯格正当鼎盛之年所拍摄,故事循序渐进,有伏笔、延宕、惊险,今天看来依然让人如临其境。而在3D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提升观众的观影体验,如何再现这种庞然大物的神秘感与恐怖感,是《侏罗纪世界》想要突破的必选之路。
在主题上,《侏罗纪世界》和《公园》并无太大区别,依然是对技术主义狂热的审慎,依然是对人类贪婪欲望的警示,讲的还是那个道理—真正的恶源并不是杀人如麻的转基因恐龙,而是人类的狂妄无知将自身推向毁灭的深渊。
这部恐龙电影除了在技术上更进一步,更为重要的是它对恐龙的重新定义—终极BOSS恐龙被设定为一个融合各类物种基因、拥有高智商,但却冷血的转基因暴虐霸王龙。事实上,相比于《公园》,它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恐龙,它之所以被创造出来,完全是因为战争的需要。人类在追捕过程中的难度变大,斗智斗勇之间增强了可看性。另外,人和恐龙的关系更加复杂,准确地说,人类与恐龙的关系有所深化,人类可以训练恐龙,可以与之零距离亲密接触,实际上是满足了人类对于这种远古灭绝动物的一种驯服的幻想。一边是连同类都杀无赦的战争机器,一边是类似动物园中的温顺动物,对恐龙的这两种设立,实际上也透露了人类对于恐龙的一种复杂态度。
因为故事设置在《公园》之后,也依然设定在一个封闭空间内,想要在情节上有较大创新难度很大。所以,整部电影的剧情比较套路化,和一般的灾难电影并无二致,一个父母感情濒临破碎的家庭,关系冷漠的亲人,在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相互帮助扶持,感受到亲情的可贵,只不过这次英雄换成了非家人角色,倒也避免了结尾的俗套。至于Z大的看点—影片的特效,个人认为,除了男主角骑着摩托和迅猛龙并肩捕猎算是视觉上的一大创造,在好莱坞数字怪兽层出不穷的今天,其他部分并没有特别出彩,纯粹靠数字制造出的狰狞、嘶吼已经难以达到真正恐惧的目的,反而是《公园》厨房中狭小简单的场景,通过镜头调度和节奏控制更显得惊心动魄。
电影的规模比《公园》大了很多,关系更为复杂,这样很容易出现一些明显的情节漏洞,比如暴虐霸王龙如此危险的怪兽的出现,涉及两万多人的生死,为何公园管理方不报警而是老板驾驶直升机亲自前往?反派为何能直接接管公园?两万多人如何逃生?这本来是电影必须要展现的东西,正因为有了困难,英雄解决困难,电影才显得好看,但是电影里要么一笔带过,要么不予交代,有些虎头蛇尾。
《公园》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叙事的精妙,它还带有斯皮尔伯格个人的喜好,比如再惊险的场面,总会有带点冷幽默气质的台词和人物,使极度紧张的气氛得到调节—从这部电影中能真切感受到斯皮尔伯格对恐龙的了解和喜爱,对人和自然关系的思考,是带着温度的,所以在20年之后推出的3D版依然备受欢迎。反观《世界》却缺少这样的气质,剧中很难找到一个伸缩有度、举重若轻的人物,也难以看到导演的个人趣味。可以看出,在特效逐渐占据电影主体地位的好莱坞,对人物的描述逐渐变得模糊,你很难分清男主角克里斯·帕拉特的表现和他在《银河护卫队》中的表现,电影更加尊崇好莱坞流水线的生产规则,终于沦为了纯粹的类型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