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femren-3 回复日期:2004-9-15 21:03:26
民币对内大幅贬值!30元一碗面为期不远!决不是危言耸听!
乍看这个题目,很多人第一个反应就是写错了。人民币面临巨大的升值压力,何来贬值而言?不错,对外升值,对内贬值——国际市场上,人民币VS美元要升值,在国内人民币VS大排面要贬值。
1、美元公式:
一个很重要的公式是我们一切分析的基础:美元报价=人民币报价*汇率。如一只中国产的茶杯,价格4元,人民币汇率8.27,茶杯卖到美国,报价为4/8.27=0.5元美元。美国抱怨中国货太便宜,0.5美元的价格让美国人实在难以竞争,总统想尽一切办法,要让美国市场上的中国货从0.5涨价到0.7-0.8美元。
官方媒体翻来覆去强调,美利坚强制人民币汇率升值,汇率升值至1:5,美元报价自动涨至4/5=0.8美元,就没什么竞争力了。 事实上,等式的右边有两项——汇率、人民币报价。美国人还有另一种阴谋,如果中国通胀,杯子卖到7元一只,则7/8.27=0.8美元,一样达到目的。
2、通胀:
通胀说来就来,一夜之间,物价就涨上去、电煤矿油就缺口、经济就过热了。什么导致经济过热?按央行的口径,是汽车、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过度投资。但过度投资的根源是价格上涨。价格上涨的根源是需求过热,需求过热的根源呢?
在8.27的汇率下,美国人的一个手段,就是用尽量多的美元冲击人民币体系。固定汇率类似一种坐庄系统,卖盘太多时,庄家就要进场维持价格。美国人抛多少,央行就得要接多少。不然这个8.27就名存实亡了,也达不到帮助企业出口的目的。
过去的一年中,大量热钱涌向中国,美国人的行为可谓疯狂---中国的基本面很强,美国财团充满信心,投机资金源源不绝。年终总结,央行每天买进5亿美元,一年累计买入了1600亿美元。04年1-6月又买了700亿之巨,外汇储备达到4700亿美元。 cchere 懒虫123
央行和商业银行有很大区别,商业银行资源有限,且用的是旧钱;商业银行买卖外汇,不会影响金融稳定。央行是发钞行,拥有铸币权。理论上,央行的接盘能力是无限的。手中一些有限的流动资金用完后,可以开动印钞机,印制新钱,接下美元。但新钱有新钱的坏处——新钞一发,后患无穷。美国人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大量新印制的人民币流入市场,将导致物价系统的灾难。中国商业银行的放大系数约为2.5-3.5。去年,M2货币总量由18万亿增长到22万亿,如果没有美元潮,放贷额甚至是缩减的,商业银行会惜贷,信贷失控纯属无稽之谈。
新增4万亿货币总量,对仅有10万亿GDP的经济体来说太大了。一下子多了这么多钱,物价岂能不涨?物价一涨,生产企业岂会不大干快上,尽量多快开工?便出现所谓的经济过热。即是说,联系汇率导致人民币被低估,美国人冲击人民币,货币供应量增加、物价上涨、经济过热。用格林斯潘的话说,如果中国坚持不升值,他们自己的货币就会出问题。
按照2001年到2009年,8年广义货币供应量从15万亿涨到60万亿的速度算。那是4年翻一番。
2013年120万亿;2017年240万亿;2021年480万亿;2025年960万亿。
假设现在的印钞速度是可持续的,那么15年后,社会的总人民币数额是960万亿人民币,人均80万,是2009年的16倍。当然这些钱不是均匀分布的。2009年,连农民在内,有多少人家的人均人民币存款是5万的?(不算房产股票等财富,只算人民币)
如果说,2009年社会货币总量是60万亿的时候,一碗面是8元的话,那么15年后,一碗面130元(8 ×16 = 128)是正常的。
上面的计算是基于人民币印钞速度按2001到2009年的速度印,如果越印越快的话,那15年后一碗面就不止130元了。如果有人向你推销养老“宏利”保险,承诺15年后能让你每个月拿3900元(等于30碗面),你买吗?
下面图里的粗线的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等于“按当前价格计算的当年GDP”/“剔除了物价变动后的GDP”。这是根据统计局的GDP数据算出来的。
我们选取某一年(1996)的物价水平作为基准,如果以96年的物价水平计算2001年的GDP为6万亿美元,而以2001年当年实际的物价水平来计算GDP为9万亿美元,那么平减指数为9/6=1.5,说明96年到2001年平均物价水平上涨了约50%。如果以基年(96年)的物价水平作为基准(100),那么2001年GDP的平减指数就变为150了。
简单地说GDP deflator(GDP平减指数)也就是社会当年一切物资的总体价格涨幅,不但包括了居民的消费产品,还包括了其他一切产品的。
细的那条是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品的物价上涨幅度。照理两条线条是非常接近的,为什么差别会那么大的?到底是为什么?
如果某些人认为粗线的GDP deflator更接近生活中的物价涨幅,那么2007,2008年钞票就缩水了20%,2003年100元人民币能买到的东西,2009年要150元才能买到。
3、鱼与熊掌:
如果人民币被低估,美国人必然乐意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Z终导致人民币过多,通货膨胀。经济是均衡的,你坚持固定汇率不动摇,我就用美元冲你人民币,Z终导致你通货膨胀,失去竞争力。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是选择固定汇率,还是选择稳定物价?中央的态度很明确,固定汇率是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去年顶住7国财长的压力,被认为是外交纵横的一项重大收获。
按中国人的一贯思路,敌人的敌人就是我们的朋友。美国的劝告,反着做就可以了。美利坚要我们升值,我们偏不能升值。但事实究竟怎样,还是要讲清楚:汇率上涨,受益者是人民币持有人,即13亿民众。你可以轻松去加勒比海滩度假,甚至娶一个年轻漂亮的马来西亚太太。
汇率不涨、国内通胀的话,受益的是ZF和银行。作为Z大的债务人,几万亿坏帐相应缩水,更容易偿还,ZF获得大量的铸币权,以应付财政开支。
财富只有一笔,鱼与熊掌不可得兼,总之,百姓去加勒比渡假是没有指望了,更没钱娶一房马来太太,这些钱将用来填补国有银行的亏空。
总体上,以国家利益而说,填补银行总比去海滩渡假重要得多,但还是应跟民众解释清楚,谁是受益者、谁是受害者。
4、房地产:
新一轮热钱潮的一个奇怪现象,是游资收购房地产,而不是传统意义的股票与债券。国际换汇资金,讲究的是光速划拨,要求高流通、低风险、固定收益。从这个角度,债券是Z好的选择,一些短期债票面受益率,甚至成了一国汇率的基准。
相对而言,股票不会受宠,因为波动太大,收益率也不确定。一般而言,房地产根本不是游资的选择,因为流通性实在太差,且千房千面,每一套房源都要单独评估、单独销售,简直是游资的恶梦。
但在中国,价格正逐渐向美国靠拢。到底是人民币报价变动,还是汇率变动,游资心中没有底。事实上,中国坚守固定汇率的决心,不容小视。因此,Z好的选择就是购买房地产。一旦8.27的汇率不变,而是内部通胀,房价就会随物价上涨。无论是汇率涨,还是物价涨,房地产两相得宜。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目前来看,8.27牢不可破;简单地将美元兑换成人民币的初级投机者们,将遭受毁灭性的打击。
房市是被滚滚洪流一样的人民币托起了的,不是几个帖子就能托起了的。2001年到2009年,人民币从11万亿增长到了60万亿,不管在谁手里,开发商不管,开发商的房子只卖给“有人民币的人”,或者说“有足够人民币的人”。就像房价就是崩,也不会是被空军唱下去的,而是人民币的洪流被堵住了的时候才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