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患冲突越来越引起注意的今天,“韩雪看病爆粗口”这件事本身实在不够分量,几乎任何一桩见诸报端的冲突都比韩雪那句“妈的”严重得多。何况,她还为自己修养不够说了“对不起”。一桩小事引起如今这么大的波澜,与名人效应有关,但也暴露了医患矛盾的深层症结所在。
关于这件事的是非曲直,我愿意引用医生田吉顺的观点:医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比如不愿意向病人解释原因;韩雪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她不该去看急诊,而应该去看门诊。而更需要考虑解决的问题是,国内急诊号太好挂了,缺乏有效的分诊,导致非急诊病人占用急诊资源。
我认为这才是理性客观的评价。韩雪的抱怨引起许多网友共鸣,是因为许多人在看病时确实也遇到过医生不耐烦的情景。当然她自身的问题也应接受批评。而一些医生发起对韩雪的攻击,却反应过度了。著名的烧伤医生阿宝甚至公然爆粗口,可能他自己也意识到了不妥,后来删了微博。更多的医生则指责韩雪“激化医患矛盾”,他们反复强调的是在中国做医生有多不容易,还要被患者刁难。
医患矛盾在网络上经常表现为“比惨”大赛。患者群体控诉给自己看病的医生是多么粗暴冷漠。医生群体则哀怨“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两年博士,三年规培”有多苦,每天要看几百个病人是有多累,言外之意是,态度不好是没办法的事,患者要多理解医生。
问题是,不管是医患互骂还是“比惨”大赛,都无益于医患矛盾的纾解。患者固然应该尊重医疗规律,但是医生态度不好也是许多人亲历的,笔者也不例外,这不需要多么高深的医学知识才能判断。本质上,患者去医院看病是一种市场交易行为,消费者有权利得到公平的对待。谁也没有义务无限容忍对方的行为,何况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在医生面前处于天然弱势的地位。
希望患者无条件信任医生,哪怕遭遇冷漠、忽视也要不吭不响,义无反顾地站在医生立场上看待问题,这是不现实的。不是所有的抱怨都是无理取闹,因此不能都被安上“激化医患矛盾”的帽子。医生对有抱怨的患者爆粗口,难道就不是激化矛盾了?
我们应该承认,“理想的患者”跟“理想的医生”一样,都不存在。只有从制度上寻找可行路径,才能消除不断循环的医患对立局面。医生任务繁重导致态度不好,态度不好导致患者心理不平衡,进而出现患者打骂医生的现象。只有解决“医生数量不足”问题,才能斩断后面的链条。我没有良策,只是希望讨论能够集中在这方面,而不是医患两个群体不停互殴。
个别医患冲突确实是由于个别患者无知、蛮横导致的,但解决问题同样不是靠骂人或感化。根据以往的经验,冲突激化的关键,往往在于一些医院领导乃至主管部门的“维稳”思维。制度的症结只能靠改革制度来化解,这是医生患者都应该懂得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