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铁充分体现了三镇的差别待遇,我也不想说中山公园的挑高大厅,我也不想说江汉路的欧陆风情,我只想知道光谷广场站为什么设计不符现在的流量。
光谷是什么?我想应该Z能体现她的是年龄层次,职业结构,精神面貌。
年龄层次都是青年人为主,他们才是全球的未来;
职业结构多以学生白领居多,即便是每日乘坐公交地铁,他们也在创造的日益增长的GDP
Z重要的精神面貌,他们才是92年经济体制改革武汉整体下岗坍塌,万马齐喑后复苏的呐喊,这里私企外企,震动这个城市的频率。
我一直在思考武汉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
我其实早有答案,一个面向年青人,面向未来,面向全球化的
青年人的喜怒哀乐才是这座城市的Z应该关心的。
青年人过的好,他们的父母才会过的好,他们的子女才会过的好,社会基因就会好。武汉这么多高校,云集了五湖四海的学子,也许他们手捧《Z武汉》,手持武汉通,但就是10多分钟走不出光谷站地下通道。
看今天的光谷,早已囊括洪山东,江夏北。广阔的地域上处处生长城市的未来。所以这座城市Z好的资源,Z棒的体制机制都应该给他们。
不管是交通,住房,医疗,教育,娱乐,公共资源都应该为这个既是创造市场,又是消费主体的群体倾斜。
光谷才是武汉Z重要的未来。诚如硅谷是美国那样地位。核心是青年人,我亦是青年人。
学校就是铁打的营盘,学生就是流水的兵,学生就是资源,就是市场。
有人说2006年前的光谷就是一副农村气派,就是城乡结合部。
我想说,什么叫今非昔比,那个年代的武汉人了解时任华工校长周济(后成市长)想什么,和几个院士在谋划什么?
光谷起点从来都不低,诚如武汉人急躁浮躁的个性,等待是让武汉人觉得Z痛苦的事情,早年光谷的偏远就成你们的偏见,时间才是Z伟大的力量。
说你们是视觉物质动物还真一点不为过,请你谦卑的仰望这个你从来都不了解的武汉。
市中心的概念在武汉就是伪命题,徐东在96年前,他想过他市中心?周家大湾在2010年前,他想过他是市中心?
江汉路在1860年前,他想过他是市中心?永清地块一个外国人的跑马场,曾经的他想过是江岸的市中心?
就像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想不到美国日本会崛起,今天美国日本想不到金砖国家会崛起。
再一个,谈到规划问题,规划局和设计院的同志们,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上过一些如《设计心理学》、《用户研究》这样的课程。
对于做规划,不听民意,不上街拉个几千人做问卷,不在网上发起问题讨论,不用三维模拟数据计算,不研判未来趋势,多半做出来的规划要么就是滞后,要么就是长官意志。
专业水准+实权=冯骥才口中的耿彦波。
所谓的《武汉2049》能把经济发展的规律搞清楚,规划也就出来了。
那些个院士说区位,说交通,都不是关键。关键是你是否参与全球化下的产业分工。而这些是要靠青年人完成的。
青年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