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年间,无数候鸟般的农民工来到了城市,或留下或回乡。就在此时,又有无数的"候鸟"怀揣梦想,充满希望踏上离家的路。
“农民工”一词Z早是由社会学家张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至今已三十三年。他们大多来自偏远农村,像候鸟一样在城市和家乡来回漂泊,除去过年、农忙,平时节假日也在工地上辛苦。五一劳动节,身边特别聚焦这些建设城市的人们。▼
想到建筑工地就很容易联想干苦力的男人们,而现在却不乏女人的身影,她们同男人一样干繁重的工作,为生计打拼,有些地方还是男女混住,夫妻俩在集体宿舍用窗帘围起简易房间。杨阿妹今年32岁,有一年的室内架子工经验,每天在工地上扛钢管搭建支撑混凝土的架子。同样的活,丈夫一天可以挣到160元,但她是女工,只能拿到120元,平时每个月可以开工24天左右。▼
晚上7点,张艳拿着装水用的食用油桶坐着吊笼下班回宿舍。37岁的张艳,在建筑行业已经6年,做包工抹外墙贴瓷砖,1平米可以挣37元。每个月和丈夫能挣1万多,两个小孩在老家读书,靠他们俩家里盖了房子。▼
工地宿舍一般是铁皮的活动板房,夏天暴晒后里面闷热难耐。两名女工嫌工棚太热,直接在工地上午休。据调查,目前我国女性建筑工人已占10.18%,而女工们来到建筑工地的原因主要是钱多和管理相对自由。▼
夏开梅,43岁,和丈夫一起出来干建筑10年,在工地做包工抹内墙。干起活来一点也不逊于男工人,为了多挣点钱,夫妻俩凌晨4点多就起床,晚上一般到7点多才收工,中午也不午休,在工地上吃饭后继续开工。▼
杨亚珊每天都要在钢管架子之间穿梭。在建筑工地上像架子工这样的重体力活有一定的危险性,一般女性很少有参与。杨亚珊今年30岁,以前和丈夫在农村老家帮人家建房子,来现在的工地做架子工才一年。▼
早年工地里的女工主要是打零工和后勤如保洁、厨师。如今即使同工不同酬,越来越多的女工也承担起和男工同样高强度、重体力的劳动。她们高收入背后,工作强度却被忽视,但为了家人和生活,大多数女工选择继续。▼
因家中经济条件不好,1995年结婚后不久,万亚飞和妻子袁桂华就离开了四川老家在建筑工地打工了。夫妻俩在工地上刚好干了一年的时间。前几天拿到了8万多元的工资,随手就存进了银行,因此心情特别好。▼
因为打工时间长了,如今都已经44岁的夫妻俩相互配合在工地上基本每个工种都能干,虽然辛苦,但是付出有所回报,夫妻俩觉得一切都是值的。▼
对比大山深处的家,万亚飞想攒钱在城市买套房,这样一家人也能常年在一起了。“我没什么文化,希望孩子能努力读书,生活越来越好!”▼
工地上还有一个新群体是“80后”、“90后”们。作为新生代农民工,90后农民工的想法和父辈有着明显不同,他们对于工作和生活有着更多的期待,对于自身有明确的认定。21岁的小焦早就已背井离乡,一年到头为生活奔波。▼
小焦蹲在地上,一直盯着眼前一栋刚封顶不久的大楼发呆,这栋楼是他和20几个工友用一年时间盖起来的。▼
2014年高中毕业后就跟着亲戚在这个工地上打工,一晃两年过去了,“刚来的时候这里还是只是一个大土坑,没想到如今都已经是高楼林立了。”从Z初的学徒,到如今娴熟的木工活儿师傅,一个高中毕业的四川山里娃,如今已历练成凭本事吃饭的精干小伙子。▼
小焦想起平日里干活的辛苦,“夏天热得难受身上的皮被晒得蜕了一层又一层,冬天在架子上工作握着钢管的手都是硬的。”。▼
虽然钱基本都给了父母,但小焦知道,很大一部分,父母还是帮着他攒下来以后盖房娶媳妇用了。“我妈每次打电话都会叮嘱活少干点钱少挣点都行,只要身体好,平平安安的就Z好了。”,虽然自己每天干的都是灰头土脸的活,但能靠自己的双手挣钱,这让他感觉很踏实。▼
42岁的滕振国,曾以农民工的身份、以高中毕业的第一学历、以39岁考上硕士研究生的荣光,轰动河南乃至全国。这个成功,让他被评选为“市十大杰出青年”和“感动鹰城十大新闻人物”。他有了一个响亮的外号——“硕士农民工”。▼
人们看到了城市的华美壮丽,可光线照不到的地方,有谁会注意呢?三十三年间,无数候鸟般的农民工来到了城市,或留下或回乡。或许就在此时,又有无数的“候鸟”怀揣梦想,充满希望踏上离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