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不断认识、不断发现的过程,这种认识和发现,主要是通过感觉器官实现的,因此感觉器官是我们认识事物的基本要素。著名画家达?芬奇说过:“认识来源于感觉”。可见,感觉教育是何等重要。
对婴幼儿来说,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难以理解的,是十分神秘的,他们对任何事物都缺乏明确的概念。他们的感觉器官尽管接收到了大量的刺激和信号,但由于缺乏综合分析能力,呈现在他们面前的客观现实只是各种感觉和疑问的堆积,对通过感觉器官进入的各种刺激,无法做出合理的反应和回答。但是,只有通过感觉,他们的头脑才会逐渐形成对事物的概念。因此,对婴幼儿通过感觉器官产生的各种印象的理解应及早进行指导和教育。人类的思维活动由感觉开始,通过感觉,通过与被感知的事物即观念的结合,开始思维活动,同时也开始言语活动。尽管感觉保证了人类与外界事物的接触,却不能保证他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感觉只提供没有经过加工的材料,这些材料只有通过思维进行加工,才具有意义。要让儿童真正学到东西,就要让他们通过感觉器官理解客观事物。正如西班牙著名哲学家、教育家圣?奥古斯丁所言:“教育等于拿实物给孩子们看”。
婴幼儿与自己周围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开始的,只有认识周围的事物和环境,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作为“社会动物”的人,从小就被各种事物所吸引,并具有充分的感觉刺激,这使她能集中注意力,充分调动各个相应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事物做出反应。例如,婴幼儿见到什么东西都想拿来放在嘴里尝一尝味道;儿童好奇心特别强,见了什么都想试一试,都想亲自去体验……等等,这一切都说明儿童从出生开始,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运用其感觉器官去探索外部世界。感觉是促使我们的感觉器官行动起来的至关重要的行动,让感觉器官的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要认清的那些事物上,这样,我们的大脑才能形成对客观事物的相应印象,从而认识周围事物,适应周围环境。
感觉教育的作用在于使婴幼儿逐渐习惯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即透过由感觉器官获得的这种表象,通过分析,去伪存真,深入地领会事物的特征,达到理解事物的目的。分析并不是为分析而分析,只有通过对事物的辨认、解释、测定、比较,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
感觉教育的指导方针是从被感知的现实出发,在进行符号(即事物名称)的教育前,要让儿童用眼睛去感知外部世界;要通过与事物的接触,而不是对词义的解释(这样做,无助于认识能力的提高,因为光凭语言是不可能让孩子认识现实的,光靠语言的教育只会是空空洞洞,夸夸其谈),才能使儿童更清楚地认识事物。
感觉器官作用的充分发挥不仅能给婴幼儿打开认识外部世界的大门,而且能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存在。虽然婴儿一出生就已经具备了感觉器官,但并没有发育成熟,更谈不上十分完备。因此,开展感觉教育是必不可少的。更为重要的是,婴幼儿阶段,是感觉器官发育完善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进行系统的、方向正确、目的明确的教育,对儿童今后的学习以及掌握各个领域的知识是大有益处的。
(4)感觉教育应循序渐进,系统坚持
婴幼儿的感觉教育首先要学会集中两眼的注意力,学会将通过两手的触觉得到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学会运用和协调发音器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需要对大脑的协调性进行必要的训练。
幼儿基本上能够收集感觉器官为自己提供的各种信息,这是适应环境、求得生存得必要条件。教育工作者有义务尽力帮助儿童将感觉器官获得的各种信息条理化。在这个时期,感觉教育是Z重要的教育。早期进行感觉教育,还能发现和纠正感觉器官方面的某些缺陷(如视力不良、听力不好等),以免疏忽而导致严重后果。专家认为,对儿童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的系统训练,应该成为儿童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推进这方面的教育,并与情景教育紧密相连。如果事先不对儿童进行认知能力方面的训练,当他们上学后会对一系列新事物(如数字、字母、几何图形等)感到手足无措,从而难以适应学习生活。如果进行适当的教育训练,一个五岁的孩子就能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