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多数的孩子来说,暑假无疑是他们Z盼望的假期,没有每天繁重的作业和严阵以待的40分钟,可以毫无顾忌的放肆玩耍。但对于部分学钢琴的孩子,暑假却意味着反复练琴和恶魔般的考级,更有层出不穷的比赛,例如‘星海杯’全国少年儿童钢琴比赛、珠江全国青少年钢琴技能大赛、‘卡丹萨杯’全国青少年演奏比赛及‘海伦杯’钢琴比赛。而在比赛中,令人觉得鼓舞的是,钢琴热的持续使得我国钢琴教育水平和演奏水平大幅度提高,但也令人感到不安,因为社会中存在了太多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的心态。
之前在一次比赛中遇到这样一位家长,因为孩子未进入决赛,就非常有情绪,一直在说自己的孩子得过很多奖、如何优秀等等。评委请他们继续聆听进入决赛的参赛者的演奏,以便明白为何没能进入决赛和获奖的原因,但家长却直接说:“不听了!回去了!”
还有这样一类的情况:家长对孩子的演奏水平估计过高,可能平时在当地获得的都是一片赞誉,客厅里也是一堆奖杯。而当在自信满满地参加全国性的大型比赛,却在首轮就遭遇淘汰时,家长就会觉得“有黑幕”“不公平”,却不会意识到“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上述事例虽不是普遍现象,但确确实实反映了多数家长较为典型的比赛心态。或许,这就是他们没有获奖的原因。没有想到去寻找自己的不足,没有去学习别人优点的意愿,没有把比赛作为学习和提高的平台。一旦结果不合己意,家长就在孩子面前表现出的相对极端情绪。由此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学钢琴?哪怕是一个成功的钢琴家,哪怕已经获得了很多荣誉,那下一个荣誉就必定属于他吗?
所以,作为家长,既不要把比赛看得过于轻描淡写,造成比赛准备的随意和粗糙;也不要把比赛看得过于沉重,造成自身无谓的压力和负担。比赛应以平常心对待,通过比赛去观摩和学习,认清自己的不足之处,才能提升自己。
我们应该把比赛看成一次锻炼、积累、提高和检验自我的过程和载体,而非获得表面荣誉和结果的终点和目标。从比赛中获取过去没有的知识和经验,才是真正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