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16年6月的一个周末
童年的一些场景愈遥远愈清晰。
朴旧方正的屋子,黄晕晕的灯光填满空间,红木矮椅摆一圈,黑白电视机竖起天线扮俏,大人谈笑风生,你来我往,孩子们手撑住椅背,一边听大人从国家政治谈到街尾汉川凤喜新婚,一边冲对面玩伴吐出长舌做鬼脸......
太阳沉下海,夜幕沉沉袭来,各归各家。
大家分散成一个一个的小家,小家里继续有人讲故事,有人听故事。
有味,人情味。
【家庭亲密感的传承】
我自认还算是一个蛮孝顺的人。
这种孝顺是自然而然扎在心里的,不是因为小的时候有人天天在耳边强灌硬输“你要孝顺知道吗?!”等等话语而形成的。
永远记得她每天早早起床为全家人做好早餐,再去上班的场景,印象里的面目即使只有轮廓,她的身影和动作在心里却烙得深刻,脑海里的影像一帧一帧浮现:浓稠的小米粥,一桌的菜肴,她青色的包......无不叫人充满念想。
中午放学回家,母亲正在做饭,等待的过程中,畏着学校的上课铃声,盼着可以填肚的食物,那滋味,怀念。
第一盘菜刚刚出锅,拿眼觑一下母亲,看她还在忙活,偷偷用手拈起一点放入口中,动作迅速,干柴烈火,菜和舌头谈起恋爱,真甜蜜啊。
我以为她没看见偷食的我,哪里知道她只是没有作声。
......
那时候,我们是很少很少在外面吃饭的。
我看得到她的辛苦,亦满足于那样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无限怀念。
回到标题的问题,我为什么不请一个家庭保姆?
其实之前家里有请一位全职阿姨的,不过呆的时间不长。
因为我发现问题了。
做早餐、洗衣服、拖地、擦桌子......她们认为这都是阿姨的事儿,而且她们认为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事。
阿姨呢,拿了薪酬,自然也是尽心尽力,把所有家务一股脑儿全揽了,不让孩子们插手。
我察觉出不好,即使工作再忙,也不能这样下去。
阿姨年后就没再来了。
你的工作,孩子们是看不到的,你的辛苦,你的难处,你的努力,她们真的很难有切身的体会,甚至可以说基本不能体会。因她并没有参与其中,连旁观者的身份都不算。
但是在家的时候不一样,你做家务,她们会充满感激,看得到你所做的一切,淘米、洗菜、切菜、和面、点火......装盘......每一步都会在她们心里留下痕迹。而阿姨是付了薪酬的外人,她们只会觉得理所当然。
大人工作上的不易她们没有概念,但大人生活上的不易她们有感受。
我6点起床给她们做早餐,准备出门上班的时候,她们会说:“妈妈,辛苦了,谢谢你做的早餐。”是很幸福的事情。
现在家里时不时就全家总动员搞大扫除,老大拖地,老二擦桌子,连3岁的老三也会把垃圾都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每个人都有要做的事,每个人都有价值。
很有意义。
南怀瑾老师说,教孩子做人做事要从“洒扫应对、待人接物”开始,深以为然。
“洒扫应对”的儿童教育:当一个儿童在家庭中受到父母家人身教的熏陶,早已耳濡目染时,自然就会有所行动。所谓不教自教,教在其中已矣。
所以我哪里还需要去担心孩子们以后不孝顺?
爱就在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在各种琐碎里,孩子们长大后,当她们在外闯荡,遭受挫折,但只要她们想到还有家这个坚强的后盾,这个可以随时容纳她的港湾,我相信,什么苦什么难,她们都能挺过去的。
社会发展越来越快,生活节奏很快,很多家庭事务都可以外包。其实我觉得这点不是很好,久了,家庭观念也就淡薄了。
家里,还是有点烟火气,有点人情味好。
家庭亲密感,是可以传承下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