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时候我经常感慨,一句下次有空一起吃饭,和那些貌似朋友的陌生人优雅告别,这辈子恐怕不再见了,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过一篇文章《年过三十难交友》。其实“难交友”的状态,从23岁就开始了。我现在的微信好友有几千个,可能真正到了生日宴会请客吃饭时,都凑不满10桌。朋友成百上千,但真正能称得上好朋友的,也就四五个人。
1.从路人到好友,需要时间去煮
人人以情感为纽带,人人依附感情而活。而感情萌生,需要时间。让人际间的弱关系转化为强关系,更需要时间。
原来我们为什么能成为朋友,因为原来我们有资本浪费大把时间折腾青春。
过去,我们没有身处流动性极强的社会,而是在封闭的学校。学校里稳定的分班制、规律的运行规则,决定了你我可以在学校呆上一整天。
既然呆上一整天,自然就有故事发生。有故事发生,自然就产生情感的互动和沟通。
说白了,在学校,想不发生点什么都难。学校简直是友谊加工厂,那是一个每天都在生产友情的地方。
把友谊比作料理,放在锅中烹煮,才可成形。时间就是那锅里的水,没有水,就没有可能。
反观现在,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奢侈的,因为我们有一个新的身份,叫“社会人士”。
一周5天,每天下班只想滚回家休息。双休日两天,也大都有安排,排得满满当当。
有空闲日子,只想在家休息犒劳自己,根本没时间分配给陌生人。
别人跟你说:“我们交个朋友吧,双休日一起出去玩。”
你心里只觉得累,一没时间,二没欲望,三没激情。交毛朋友,自己能整整好就不错了。
我们都太忙了,也太累了。
2.有“共同经验”,才会有好朋友
有个词组,叫“过命的交情”。比如:一起挨过枪子儿、一起吃过牢饭、一起当过兵等等。
当然以上纯属举例,但要表达一个意思,就是共同经验。
两个人共同经历一些事情,共同克服一些困难,才会有成为好朋友的可能。
共同经历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共同面对一次决定命运的考试、共同完成一个项目......
哪怕是一起玩过一个游戏,都是共同经验。
有些问题的确会使人显示出脆弱的一面,比如“你人生中Z感激的是什么?”、“关于怎么死去,你有没有过神秘的预感?”、“你Z珍贵的回忆是什么?”。
在这场隐秘的对话里,两个人需要共同面对这些问题,然后一起克服,一起勇敢地回答。
一起经历过一些事情,才能使一段关系变得厚重。
3.我们都被“社会化”了
少年学生才谈感情,社会人士只谈利益。
23岁工作以后,你会很容易发现,周围人都是利益驱动的。是目的性交往,而非情感性交往。
你对我来说有价值,我才会跟你玩在一起,吃在一起,喝在一起。有价值我们就好好聊聊,说不定能成为很好的朋友,没价值你就一个人玩儿蛋去。
以前的聚会以“玩”为主,一群人KTV里吃吃喝喝玩玩乐乐、嗑嗑瓜子、抢抢话筒,兴致好了玩玩真心话大冒险,乱点鸳鸯谱,男同学女同学个个笑得没心没肺。
现在的聚会以“信息沟通”为主,几个不太熟的人聚在一起,发现有价值者,我们会寻求主动认识的机会。没有价值,那就一个人玩手机吧。朋友圈刷了N遍,各个新闻网站刷了N遍,Z后太无聊了出去上个厕所透透气。
倒不是说人人都变得功利了,而是每个人都越来越适应社会,越来越适应从学生到社会人士的身份切换了。
抱歉,我没在你身上看到我需要的东西。所以,我们可能成不了朋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