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杂谈

这家低调不造作的旧书店,在武大旁的小巷中,一开就是30年!

20回复 阅读 4957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群高尚的人说话。那种感觉,让人无法忘怀。


而每一个书店老板,如同茶馆老板一般,看着来来往往高尚的人们互相攀谈,笑看风云。其中旧书店老板,更是偶能与先哲攀谈,让人羡艳。


当然,每一个旧书店,也都有它自己的故事,这座开在武大旁的集成旧书社,正如一壶耐人寻味的茶,值得我们慢慢品味。



老板姓吴,今年已经七旬有余,精神却依然健硕。书店大小约100平米,目前藏书约3-4万册


谈到自己店内藏书的数量,吴老板还有些可惜。“本来藏书十万有余,前几年淹水都损毁了……”

 

△认真翻阅书籍的吴老板


?

1、武汉男将偏爱史学,暗下开店决心


老板从小在司门口的横街长大,是一个标准的武汉男将。作为当时的书籍买卖一条街的横街,每天都有来来往往的人贩卖各种各样的书籍


千奇百怪的书籍,引起了少年吴老板极大的兴趣。用他自己的话说,小时候对于史学方面书籍Z感兴趣,因为“读史使人明志”,比如《二十四史》《左传》《战国策》等等。


那时的吴老板,早已在内心暗下决心,开一家属于自己的书店因此现在,书店里Z显眼的地方,正是这些珍贵的古籍。

 

集成书店内一角


?

2、年少蹉跎,农田工厂曲折人生


成年后的吴老板并没有顺利实现自己的理想。上山下乡让他先后经历了农田工厂机床的“洗礼”。


在过程中,他也感受到了人生的曲折,也明白了许多事情正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这时的他,也在寻找一个可以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机会。

 

集成书店内一角


?

3、兄弟齐心开店集书


1988年,这个机会终于来到。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书店成为了官方大力支持发展的业务。


老板便找准机会,与弟弟一起开办了这家集成古书社。Z开始,也只是想更多地搜集自己喜欢看的书籍,并借这个书店的地方,与来来往往更多的读者一起交流读书心得体会。


我们去采访的时候,碰到了有趣的一幕,一位青年拿着书问老板“这书不是一分钱吗?为什么现在卖二十?”老板头也不抬“那时的一分钱和现在一分钱能一样吗?”


不过作为书店的主人,老板一直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不会卖书给外国人。个中缘由,他笑了笑,也不愿透露。

 

读者眼中的吴老板


?

4、被读者称为“武大的第五座图书馆”


随着时间的推移,店内的藏书越来越多。甚至有许多搬家、出国的朋友,将家中珍藏许久的“古籍”“真籍”拿来“奉献”给书店,这些书也都摆在了书店Z显眼的位置,成为了书店的“非卖品


也正是因为这些书,集成旧书社不仅仅是一个卖书的书店,更成为了一个被官方作为重点保护的文化单位,被许多人戏称为“武大的第五座图书馆


小小一百来平米的书店,Z多藏书十万余册。可惜前两年武汉淹水,损毁了三分之二,这也是Z让吴老板痛心的地方。毕竟,这也是自己三十年搜集的成果呀。

 


店内的“非卖品”藏书


书架上的陈旧书籍

书店内认真阅读的读者


?

5、集成古旧书社和它的读者

 

■ 小贾    武大历史系研究生

“第一次来是导师带我来的,当时是来找专业相关的书,后来看到门口摆放的各种古籍就挪不开脚了。


老板是一个知识很渊博的人,每一本书,他都能说出来历,跟你说出这本书的历史。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老头。他能开店开三十年,也算是诠释了什么叫做不忘初心。”


■ 王叔    一位光顾了近十年的常客

“一开始来都是坐到角落在那看书,吴老板也不赶我,我左以一看就看了一下午。


后来就喜欢冒得事就来逛哈子,这么多年了,我是看着他的头发在一点一点变白,但对于这家书店的坚守,他从没有放弃过。”

 

■ 李爹爹  朋友推荐过来的客人

“年纪跟吴老板差不多大了,现在每天都会骑车过来看看,他这里有没有什么新书,如果有合适的,也都会买一些回去。


我觉得年纪这么大了,这大冬天的每天还能坚持早上过来开门守店也是一件蛮值得敬佩的事情。也希望吴老板的身体能够一直这么硬朗!”


书店内认真阅读的读者


『今日话题

今年,武汉书店闭店潮

哪家书店有你的记忆?

欢迎在文末留言


标签

古籍 历史文化 书店 武大 武汉老店
展开全文
一键安装官方客户端
江城热点及时推送 阅读体验更流畅

3人点赞

查看更多

值得推荐

首页 版块

和武汉妹子交朋友

了解武汉的窗口

在武汉结婚  买房  装修  旅游  购物

用得意生活app有优惠

立即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