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房企老总们总是语出惊人。
8月23日,中梁CEO黄春雷称,**房地产发展到现在,市场已经不是那么有味道了,没有什么利润。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也不排除会进一二线城市。但对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如果为了进而进,也可以拿项目,但没有太大意义,盈利比较难。
这段话说的很直白,甚至可以用“直言不讳”来形容:楼市已经没利润了。
融创老板孙宏斌在8月22号的业绩发布会上说:地产融资端收紧史无前例,下半年拿地基本停止。
这句话更有分量,相当于直接宣布今年不再扩张了。
看来,楼市进入“活下去”的时代并非一句虚言,前两年高高在上的开发商们,如今不得不放低姿态,加快回款,卖力促销。
好比即将煮沸的开水,从加温到炙热,刚开始大家还没有反应过来,温水之中,所有人依然如故,煮成开水前,房企、购房者才忽然警醒,发现“Z后一个铜板”不是那么好赚的。
第一,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望出租、出让并可以转让、赠予、抵押使用权。
据《**自然资源报》8月23日报道,新修改的土地管理法有望迎来正式出台的历史时刻,征地将受到为公共利益的前提限制,被征收土地不再按土地年产值一定倍数补偿,而是综合考虑未来发展增值空间、制订区片综合地价,为被征地农民提供稳定社会保障。
重点在于:过去限制转让、出租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将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可以出租、出让并可以转让、赠予、抵押使用权,与招拍挂的土地同地同权、同权同价。
也就是说,农地入市即将拉开帷幕,而且是从试点城市走向全国,这样的转变不可谓不大,对房地产市场来说,意味着巨大的增量土地入市,对租赁市场来说,意味着租赁房产的体量将会大规模提升。
众所周知,房价之所以长久保持强劲涨势,与“供需”失衡有关,很多三四线城市本来有大量潜在的土地供应,却因为各种原因造成短期供地紧缺,以至于中小城市房价在2016-2018年涨势如虹,未来一旦农地入市形成示范效应,高地价、高房价的基础自然不复存在。
第二,“房住不炒”后的变化:居者有其屋,但居者不一定有产权。
什么意思呢?以前大家买房看重的是“产权”,哪怕买来了房子不住,也不出租,但产权一定要属于自己,潜意识中就含有未来“获利变现”的动机和念头。
但是,房住不炒的理念,重点在于一个“住”字,近日,房产专家冯仑发布新书时指出,房子能住就可以,有没有产权没关系。买得起房子的人还会去买房,但租房子的人也变多了,相当多的房子不会进入流通市场,而是成为长租供应来源。各方面对于买房、卖房的热情会适当降温,开发商的供应也会适当减少,固定投资、基础投资会更理性。
也就是说,无论是在地产开发、交易还是持有或租赁等方面,以后的政策调控会偏向长期、稳定、高效,短期政策可能会越来越少出台。
前段时间有个消息也“佐证”了这个变化,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了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入围城市名单。这19个城市分别是:北京、长春、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福州、厦门、济南、郑州、武汉、长沙、广州、深圳、重庆、成都。
住房租赁奖补资金标准按城市规模分档确定,直辖市每年10亿元,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每年8亿元,地级城市每年6亿元。
要知道,这是自2017年公布的首批12个城市之后,又新增的16个城市,可以视为租赁市场长远发展的新动向。
不要小看这“两件事”对楼市的影响,站在2019年的关口,我们不妨从数据角度回顾历史走势,十年来,还从未见过这样的变化。
2008-2009年为上行周期,销售金额同比由-19.8%攀升至86.8%,销售面积同比从19.7%上涨至53%。
2009-2012年为下行周期,销售面积及金额同比先收窄后震荡,销售金额同比从75.5%快速回落至12.6%,在之后一年时间内指标在20%附近波动。
这样的形势一直持续到了2013-2015年,彼时销售面积及金额同比进入收窄通道,直至2015年末,销售额、销售面积同比下降至-9.3%、-9.2%。
2016年至今,每年实际棚改数量均在600万套以上,棚改支出也增加至1700亿以上的规模。三四线城市去化周期由24个月下降至14个月、二线城市由17个月下降至7个月。
很明显,过去十年,楼市在土地供应有限、住房当做“投机品”的前提下,房价波动的振幅非常大,场内浮躁的情绪,反映到数据上,就是一波接一波的上涨。
然后,这“两件事”出现以后,如同煮沸的开水一样,房地产市场的氛围,也首次出现截然不同的变化。
有哪些具体的变化?
我可以没有房子的产权,但是我的居所将会非常稳定,我可以租房子,但是跟买房的人享有同样的教育和医疗的权利,农民可以离家去城市扎根,家里的闲置土地也可以盘活,充当楼市的增量。
也就是说,未来大家都只会把房子当成自己的“住所”,而非“保值升值”的工具。
你有五套房也好,十套房也罢,卖不出去的话,也就是一堆钢筋水泥而已,对大部分购房者而言,买房只是人生过程中的一件“不大不小的事”,而不是现在动辄掏空家底的“人生第一大事”。
文章来源: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