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看过伊朗电影的同学都会依稀记得这样的场景。那个遥远的下午,大概是下午三、四点,百无聊赖的拿着遥控器换着台,突然间被异域风情画面吸引到,也可能是慵懒的情绪使自己有种更多尝试的可能。总之,仿佛发现了新大陆般,目不转睛的看着那个异国领域讲述的故事,那部电影就是《小鞋子》,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中央六套,在看完之后总有种莫名其妙的对比,对比的电影是《一个都不能少》,或许就是两部电影中的那股劲吸引着我。后来,经常向同学、同事推荐这部电影,后来便是《何处是我朋友的家》,《一次别离》等,他们的观影感受一般都是节奏太慢了,但有时候想想这其实就是另一种生活的可能。为什么我们不能慢下来。
提起伊朗电影不得不提到三位大师,阿巴斯,马基德·马基迪,巴赫曼·戈巴迪,他们可以说是代表着伊朗电影的Z高水准。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下他们的代表作:
在介绍他们之前,先po一部记忆中唯一一部在内地上映的伊朗电影《一次别离》:
1、纯洁的宗教信仰令人神往,它不讲道理,所以才有力量。
印像Z深的就是当纳德为了让女儿不受伤害,不得不选择糊涂的妥协,愿意以赔款的方式了结这桩不明不白的官司。但有个条件,他要求佣工手按《古兰经》发誓:她的流产是因为他的推搡所致。当所有的手段耍尽,司法也不能解决时,神却给他们解决了。在女儿面前,佣工不敢发誓,她怕乖巧的女儿遭到报应。佣工的丈夫把自己一顿乱捶后,暴走而逃。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纯净的宗教信仰之所以令人神往,因为它不讲道理,所以才有力量。
2、马基德·马基迪:《小鞋子》苦难里开出的花
整个影片中,你没有看到任何因为贫穷而产生的怨恨和戾气,在近乎白描的镜头里,没有贫穷的怜悯,没有阶级对立层的深挖。哪怕仅有的几次到城里人家做临工,高楼林立的画面虽反差,富家孩子的玩具虽醒目。而贫苦的心却没有怨恨与仇视。这更让人唏嘘和警醒。我不知是信仰使然还是怎样。
3、阿巴斯:《樱桃的滋味》
评价阿巴斯的电影Z高的就是那句: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止于阿巴斯。他的电影不好看,甚至有点沉闷,但他的电影真正伟大的地方在于他拍电影的那种心态,那种姿态,不卑不亢,不评不论,正如他自己所说:“做让所有观众都参与的电影。”《随风而逝》、《白气球》、《何处是我朋友的家》
据说是导演用来形容自己这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库尔德族,通过孩童的视角。
5、《黑板》20岁的伊朗女导演拍摄的关于库尔德流浪教师的故事。
印像Z深的就是在荒原上,那行走着的一群背着黑板的流浪教师。
1、野马
初夏,在土耳其北部的一个村庄里,拉蕾和她的四个姐妹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和男孩子们天真烂漫地打闹。然而这种行为却被当成了一桩不检点的丑闻,引发可怕的后果。家庭生活变成监狱,从此告别学校,而是为结婚做准备。五个姐妹都同样向往着自由,她们找到了一种突破这囚牢的方式。看完后你就知道他为什么值得推荐。
2、我的父亲,我的儿子
你要搜好看的描写亲情的电影,这部总会出现在那里。剧情不多说,看了都会被里面真挚的情感打动。
还有一部这个导演拍的电影《寂寞芳心》,也拍的很好,限定失恋人群,就像那句话,除了无所不在的想念,我一切都好。
下期推荐日本、泰国小清新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