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市政府印发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对“十三五”时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从“创新光谷、实力光谷、开放光谷、智慧光谷、幸福光谷”五个方面进行了设定。
根据《“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科技部口径的企业总收入突破3000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外贸出口分别达到30亿美元和120亿美元,武汉光谷将成为具有较强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变成“世界光谷”。
推进自由创新区建设
打造创新光谷
规划显示,更创新的光谷包括创新型产业驱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金融和创新型环境等四个方面的建设。
在具体工作上,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推进先行先试,建设自由创新区,增强创新引擎动力,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建设科技金融特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弘扬创新创业文化,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全面提升科技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打造全市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引擎,加速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打造实力光谷
围绕物联网“光联万物”的要求,推进“互联网+”跨界融合,加快发展壮大通用航空制造、航空维修、清洁能源装备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先进绿色制造技术与产品,培育绿色制造咨询与服务、绿色制造软件等新兴产业,构建以氢能汽车为主的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建设一批面向“光联万物”的金融服务平台,搭建一批互联网开放式创新平台,搭建跨平台、跨系统、跨行业的物联网平台,支持移动应用开发系统和第三方内容服务平台建设,筹建“中国光谷•光联万物创新联盟”,加快智能硬件、检验检测等产业联盟建设;加快形成“光联万物”的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国家产业升级示范引领区。
构筑内陆开放先行高地
打造开放光谷
光谷将建立统一开放的人才、科技、资本等要素市场,打破地域分割、人员分类的传统管理体制,建立相互贯通的市场体系,推进武汉城市圈一体化市场体系建设;鼓励外资投向光电子信息、生物健康、智能制造、环保节能、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领域,引进高技术含量、高端环节外商投资;编制光谷全球产业招商目录,围绕特色产业创新资源集聚情况,绘制五大产业领域(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现代服务业)的“全球创新地图”,加强对外招商引资;在东湖综合保税区内加快构建通关、物流、仓储、融资、退税、结算、市场开拓等全流程服务体系,建设跨境贸易平台,加快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境内外市场的自由流通;加快推进电子口岸实体平台上线运行,建立“快检快放”便捷化监管机制,推进海关、检验检疫“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加快国际贸易通关便利化;出台外籍创新创业人才享受国民待遇的政策,增强国际营商体制机制保障;
构建全新科技城市形态
智慧政务方面,光谷将建设光谷大数据中心,加快推进武汉信息技术产业园建设,建设行政权力库、法人信息库、项目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充分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推进大数据仓库的建设和整合应用。
智慧城市管理方面,建设城市管理地理信息(GIS)云系统,以市地理信息公共平台为基础,建设东湖开发区GIS平台,搭建图文一体、多维联动的决策支持平台;建设“数字城管”,实现对城市管理与运行状态的自动、实时、全面、透彻的感知,实现城市管理的信息化、集约化和智能化。
智慧服务方面,建设智慧光谷社会云平台,建设以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应用平台层为框架结构,多个系统应用为支撑的社会云平台,实现面向区域用户需求的云计算服务,为社区智慧教育、智慧健康、智慧社区和智慧生活服务提供强大的信息技术支撑。
智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构建全覆盖感知网络,加快建设全覆盖多维度的感知网络系统,统一城市视频感知网络标准,规范城市公共场所摄像监控网络管理,为公安、交通、应急和城管等多个领域提供全面的视频感知服务。
大力改善社会民生服务
营造幸福光谷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改善社会治理体系结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让全区人民成为社会共建共享发展的主体,将东湖开发区打造成为安居乐业、幸福和谐的宜居家园。
重点推动光谷中心城、东湖资本谷建设,完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障生产生活给排水,推进电网、天然气基础设施、城市地下管线建设,增强垃圾储运处理能力。完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完善区域干道和微循环路网,发展便捷公共交通,推进静态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化交通体系;
生态和环境保护方面,加强大东湖绿楔生态建设,强化花山生态新城及中华科技产业园生态系统保护,推动生态旅游发展;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倡导绿色出行;加强山体保护和修复,做好水系生态修复和治理,强化大气环境监测和治理;教育方面,加快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中小学、幼儿园,缓解因人才流入带来的子女入学(园)难问题;医疗卫生及养老方面,逐步完善由综合医院、大型专科医院、社区医院、保健站等组成的多层次医疗体系,到2020年,实现医疗资源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