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15万字,诞生17年,成就123分钟。
这些简单的数字,直指7月13日即将上映的国产大片——《悟空传》。
17年前的《悟空传》,一出世就被封网络神作。现象级爆红背后,除了网络启蒙时代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结构娱乐的关注,更让中国互联网文学焕发新的生机。
《西游记》的故事能延续数百年而不衰,二次创作的《悟空传》同样受捧:2000-2017年,小说前后再版8次、加印150余次。
在豆瓣,它的各个版本拥有从7.5-8.8不等的高分,数十万人仍在孜孜不倦地讨论:从一星到五星,从极度厌恶到拿生命热爱,《悟空传》在各类受众群体中反复激发不同话题性,延续着极强的生命力。
当这枚随网络诞生的经典IP改编成电影登陆大银幕时,它意味着什么?
对于书迷来说,意味着“情怀与圆梦”。
对于影迷来说,意味着“想看不一样的新西游”。
对于主创来说,意味着“讲述每个人都想看到的故事”。而这并不容易。
作者今何在曾经在访问中说到过,“我想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悟空,愤怒的悟空,无奈的悟空,自嘲的悟空,绝望的悟空,深情的悟空。因为我其实只是在写一个人,一个普通人。人们都会从这只猴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与千万书迷一般,我也曾在多年前为《悟空传》流泪,为孙悟空斗遍苍穹所历经的口号顶礼膜拜。这是一枚拥有千万级粉丝的大IP,但也是块坚硬无比的硬骨头,脆弱者在其中看到顽强,迷惘者在其中见证坚定,胆小者在其中领悟勇气,绝望者在其中遇到希望。
改编困难重重:原著那意识流的叙事,能完美地化作一部电影么?《悟空传》小说充满大量的“拼贴”和“回闪”,呈现出倒果为因的圆形结构,像散文而非一个故事。如果想把形神都散的原著巨细无遗地变成100分钟故事,这几乎是一件很难想象的事情。
再者而言,不同粉丝对原著的不同理解,能否在一部电影中得到平衡概括?无数的问号在脑中闪过……
但当看完点映后,先前的多虑不复存在。
电影《悟空传》在故事方面,虽然进行了电影化的改编,但却保留了原著Z基本的精髓。简言之,脱离了原著的框架成为新的故事,但又并未舍弃掉内核。
剧情方面,严格遵循了希德·菲尔德的三段式:建置、对抗、结局。
开场20分钟建立矛盾冲突,悟空、阿紫、天蓬、卷帘、杨戬乃至天尊悉数出场,介绍了人物关系,其中三人在天机塾的火并可以看做是电影的第一幕,是整部故事的起因;而从天机处之战到几人在花果山的故事,是几位主角重建原本既定关系,重新定位的过程,是电影的主线剧情第二幕;而Z终长达30分钟的结尾大战,对原本秩序的打破,成为本片的第三幕。
整体下来,电影的故事张弛有度,有原著自带的悲伤絮语也有其缺乏的笑料诙谐。简单来说,《悟空传》中几位主要角色都能被电影得到有效的照应,悟空、阿紫、天蓬、杨戬甚至卷帘在第二幕中各领一条支线,到第三幕中交汇至一处,这段是故事性Z强的一环。
这是中国电影人比较喜欢惯用的一种方式,中国编剧/导演一直需要先好好讲好一个故事(局部),再发散情绪和背景,从而达到跌宕起伏的效果。反观欧美,通常是先构架一个整体的世界观,再往里填故事,譬如《星球大战》首部曲仅仅讲述了世界观之下一场摧毁死星的任务,而《异形》不过是一次“异形宇宙”中密闭空间的虐杀。
幸而,《悟空传》讲得很通顺,虽然有瑕疵,却是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有更多创新。它让你感觉在这个局部放大的故事背后,还有更多可歌可泣的篇章,在观影后无比回味。
而且特效没得说,代表了中国电影工业的顶级水准。武器造型简直能颠覆粉丝对过往西游的认知,仅仅是天蓬的星月弯镰就能吸粉无数,更何况还贡献了史上Z萌哮天犬。
影片比较集中展现了悟空在女娲石化身的巨人战斗失败后、继承意志化作石猴抗争天庭的故事。既没有那头月光下冷笑的猪,也没有卷帘大将在打碎琉璃盏后的恐慌唯诺。
甚至于孙悟空本我形象也大幅变迁。在原著中,他就是那个顶天立地、虽败犹荣的斗士,但在电影中,他在面对众人念出自己的名号前,被无端打断了四五次,喜剧成分满满,也对结局起到了厚积薄发的效果——终于在念出“你听好了,老子的名字就是齐天大圣孙悟空”时,回归到原著同等震撼。
很喜欢中间花果山一部分,“化凡”,不经历世事怎能明白,不体验疾苦怎能觉醒?
而我认为《悟空传》原著是比较早的网络小说“化凡”设定,它启蒙着这十多年层出不穷的架空网文:只有被贬低凡尘、贬得一无是处,舍弃一切后,才会更强大。
在孙悟空、阿紫、二郎神、天蓬、卷帘阴差阳错流落花果山时,一刹那仙气全无。为此,他们只能依靠各种机关发明与小BOSS妖云斗智斗勇,让人忍俊不禁。这份平淡平凡的时光让主角们领悟到了自己内心真正诉求。
但在天庭的绝对权力压制下,苍生的微渺幸福都是镜中月水中花,在神仙围剿下,不仅几位主角全都遭殃,连花果山众民都无法幸免。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孙悟空与天斗、与神仙斗。同原著一样感人,同样触及内心,许许多多千转百回的细节之处,深刻体会到那份“悟空精神”仍在。
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
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
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
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当读者无一不为齐天大圣的呐喊而激动颤抖时,另一批人同样为这一台词感动:也许每个人出生的时候都以为这世界都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
人的一生,始终印证着“初生牛犊”的谚语故事,在成长的过程中,往往有着一鼓作气的勇气、二三衰竭的现实。《悟空传》之所以感人,不在于讲述了你我熟知的那位天地都动摇不了的大圣、不是男孩梦想中的无敌强者奈我何,而是在奋争失败后,该如何前行,如何面对。
当孙悟空挥起金箍棒的时候,他是Z为强大的时候。自此之后,再无齐天大圣,只有斗战胜佛。
映射于现实时,我们每个人都是《悟空传》中的孙悟空、天蓬大元帅、卷帘大将,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过狂揽日月的梦想、执著爱情的希望、回归Z初的渴望,与三位西行路上的主角,一一对应。
《悟空传》原著始终沿用的《大话西游》悲剧核心,当夕阳武士和紫霞在城楼之上接吻时,真正的孙悟空却随黄沙远去,观者不能说自己看到了希望,而是见证了宿命。今何在再创作《西游记》,过度解读的是《大话西游》的影子:不自由怎么办?毋宁死。所以,《大话西游》里,真正的悟空已死,踏上取经路的不过是个傀儡。
而在《悟空传》电影里,彭于晏的孙悟空也是一出场就是打抱不平的主儿——
出场就火力全开大打出手只是因为看不惯侍女被欺负;
再出手帮花果山村民降服妖怪也是因为见不得他们被欺负的食不果腹;
Z后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终极决战正是要破那操纵万物命运的天机仪……
如果说周星驰版的孙悟空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是源于它的生逢其时,那《悟空传》里的彭于晏似乎也恰巧诞生在了一个合适的时机——他放荡不羁爱自由,吃苦耐劳有情有义,外加一点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月光族特质,多像极了当年的年轻人?
所以这个史上Z帅的孙悟空在电影里高喊不信天命要自由的时候,怎么在电影院里的我都想跟着他振臂一呼:干!
他干了,一次灰飞烟灭;他再干,终于打破现状、攫取自由,也被视为“魔”。
他叫孙悟空,他生来为魔,一生为魔。他曾经一度迷失了自己方向,他想成仙,陷入了神仙的桎梏。Z终,只有用魔的方式,才能打破自己的宿命。
孙悟空的形象,代表了现实中我们,我们当年意气奋发,都一步登天闯入天庭,被现实蒙蔽了理想。Z终发现,我们当年只是一个想当神仙、一心打算迎合体制的臭猴子,而不是无法无天的齐天大圣。
年少轻狂,幸福时光。想来每个人都会在《悟空传》中找到了自己曾经影子,它踏着2000年时的“悟空精神”而来,又在2017年的银幕发扬延续。17年岁月的影响有多深?当很多人说出“这个世界,我来过,我奋斗过,我深爱过,我不后悔”时,你就知道他SB过、中二过,也许很搞笑,但也许,也一直就是《悟空传》带给我们的真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