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Z地道的美食,总藏在市井生活的刁角零碎里。
我大武汉向来都不缺乏地道美食,只要有美味,无论地处多远,环境多差,总能有一群忠实的食客追捧,不远万里也要来吃。
硚口区月宫食堂的这家鸡冠饺便是如此。作为武汉“土生土长”的特色小吃,它还是20多年前的老味道!
早上七点,中山大道旁边,硚口区委礼堂的窄巷里热闹起来。
“哎哟,怎么还有这多人,我饿死了!”
自家搭建的棚子下面,汪老板和他的三位职工一同开始摆摊。揉面的,包饺子的,炸饺子的,下粉找零的,分工明确,各自忙碌着,排队的人送走一拨又一拨,这是月宫食堂鸡冠饺门口的常态。
1993年,汪老板的饺子铺正式开业,作为硚口区委礼堂的一个小作坊,他就靠一口锅,两张桌子,三平米的铺子,在此立足整整24年。
每天凌晨4点,准时起床,和面,剁肉,备料,忙碌两个多小时后准时出摊,上午九点半收摊,下午继续和面揉面,准备第二天的面团,周而复始。
早一点的时候,九点就卖完收摊,一般每天卖出800个,恰逢周末人多的时候,不到三小时,数千个鸡冠饺就被一抢而空。
来这里吃饺子的大部分是附近的老街坊,几乎都是回头客,但也不乏从武汉四面八方聚集而来的忠实顾客。
每天早上六点半开始,来买饺子的食客付钱找零,拿上方便袋后,便开始自发地在门口排起长队。等待两分钟,饺子炸好后,又自发地拿起夹子,打包装好,不谋而合。
“这里的鸡冠饺我吃了十几年了,几乎每隔个两三天就来一次,他家的饺子是传统老武汉的那个味道,就是来这里排队的人越来越多了,我幸亏来的早。不光是我爱吃,我家里的小孙子们也都爱吃!”一位78岁的老婆婆说。
鸡冠饺的做法,看似简单,实际背后藏有许多玄机和诀窍。今年58岁的汪老板从十几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了,他们家的面全部都是老面发酵,得花不少的功夫和力气,将面团反复的揉来揉去。
那功夫有点太极拳的感觉,柔中有刚,刚中带柔,才能出来那富有柔韧和嚼劲的口感,也更加细腻些。
除此之外,老面发酵的温度也是很有讲究的,天凉发面的时间就得长一点儿,天热时间就得短一点,如何才能发得恰到好处,这就全凭老师傅积累多年的经验所得了!
发好的面团十分具有柔韧性,拉很长都不会断掉,这就是他家饺子好吃的秘诀之一。
他们始终坚持传统的做法,肉馅只选用上好的瘦肉,再加上葱和调味料,24年只做这一种口味,可谓Z简单的原材料,做出来的都是Z纯真的美味。
将面团揪成小剂子,轻轻一按压,挑起一大团肉馅,一对折,饺子的雏形便已初现,再用双手铺平,慢慢拉大,放进翻滚得正旺的油锅,只等它由白白胖胖慢慢变成那一抹金黄油亮。
哪怕生意再好,他家每天坚持现做现炸,扔入油锅的饺子瞬间就膨胀起来,圆鼓鼓地,个个都像发了福,金黄油亮的外皮越发显得诱人。
轻咬一口下去,金黄色的外皮酥脆,里面的老面软绵又不失嚼劲。吃到中间有馅料的位置,鲜嫩有弹性,吃得出瘦肉的质感,满口留香。饺子的那种酥软与馅料的融合,真叫人妙不可言。
“我记得我小时候吃鸡冠饺,总是不爱吃它的皮,第一口就从中间有馅料的位置,咬下去,然后皮全扔掉,但是汪老板家的鸡冠饺,连皮带馅料我一口气能吃两个,”一位年轻的食客说到。
除了这面和馅料外,汪老板强调,炸鸡冠饺的油一定要用干净的油,他们一直使用Z好的菜籽油,炸过一次的油也绝不能二次使用。鸡冠饺也只能入锅炸一次,再炸第二次就没那个地道的味了。
店里经常有慕名而来的“吃客”,不管多远,只为一尝鸡冠饺的美味。曾经有个顾客就坐在店门口,一口气吃了7个。
阅读余下40%全文
请扫码跳转至得意生活官方微信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