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时候可不是个熊孩子,我乖巧又懂事,嘴巴还甜,深受街坊邻居大爷大妈叔叔阿姨的喜爱。
也因为我可爱,难免会遇到叔叔阿姨的逗乐。我妈说我小时候总喜欢笑,完了话还多。经常她抱着我上楼梯,突然听到我在她背后“哈哈哈哈哈”我妈一扭头看见后面一个叔叔在逗我,瞬间明白怎么回事了。
小时候我开朗,长大后就变成了独立又乐观的性格。(当然,其实我还是有槽点的,毕竟人无完人嘛)
我的性格应证了,“三岁看到老”那句老话。
我还记得,小时候我幼儿园放学,我妈妈因为加班不能按时接我回家,让邻居李阿姨来幼儿园接我,去她家等妈妈下班后带我回家。
当时我也不明白为什么给这样,就被李阿姨带回家,我吃着好吃的玩的开心,后来妈妈来了。就看见李阿姨和妈妈打商量,于是就李阿姨就对我说“以后,就住在阿姨家了,你就是李阿姨的女儿了。你妈妈跟我说好了。。。。。。”原谅我的记忆痛苦,后面她说什么我也不记得了,我就“啊?哇哇哇哇”的开始哭。
那时候心里有一种被妈妈抛弃的委屈,后来妈妈一把抱住我,说“傻孩子,妈妈怎么会不要你,现在就是来接你回家的。”我才止住了哭声。
缺心眼儿的我没太在意这件事,依然愉快的长大成人,当然,现在的我也做了妈妈。
直到前天追《不可思议的妈妈》看到蔡少芬的举动,我才深有感触。
蔡少芬有两个宝儿,汤圆和包子,结果节目第1期,包子就被节目组吓得当场泪奔。
他们当时被安排做一个特殊任务,在Z喜爱的玩具和代表着妈妈的【妈妈陪伴卡】之间做出选择。
一起参加节目的几个孩子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妈妈陪伴卡】,而汤包她俩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玩具。
也不知道当时工作人员是怎么了,看到她俩的选择就解释说“如果你选择了陪伴卡,妈妈就可以陪你;如果你选择了玩具,妈妈就不能陪你了。只能选择一个。”
结果这俩孩子抱着玩具,乐呵呵的,没有一点儿改变的样子。
于是,工作人员当着她俩的面粉碎了【妈妈陪伴卡】,然后告诉姐妹俩,【妈妈陪伴卡】碎了之后,接下来几天妈妈都不能陪伴她们。
听了工作人员的话,姐妹俩都懵了,妹妹怯怯地问:“但是不是,在香港可以,可以找妈妈?”
工作人员再次肯定地强调:“妈妈已经‘碎’掉了。”
妹妹眼里噙着泪水,这时懂事的姐姐在妹妹耳边说了一句悄悄话,然后妹妹不确定的低声说着:“但是,是假的。”
工作人员还不死心:“但是你们也选了,是真的。”
话没说完,妹妹的眼泪就忍不住地往下流。
蔡少芬看不下去了,小跑着赶到拍摄现场,双手紧紧地搂着妹妹,一个劲地安慰:“妈妈没死,妈妈没死,妈妈不会离开你的。妈妈在这里,不用怕!”
妈妈的拥抱和亲吻,终于化解了女儿心中的担忧和恐惧。
蔡少芬为女儿们的行为解释:“她们不明白那个重要性。她们觉得陪伴,不需要卡,我都会陪她们啊。”
在孩子大的世界里,其实玩具和陪伴都很重要,节目组的初衷可能是希望孩子珍惜妈妈的陪伴,但是这个举动,其实伤害了孩子。
对孩子来说,没有“玩笑话”,他们会信以为真,会恐惧,会没有安全感。
在孩子的世界里,妈妈就是天,就是地,就是一切。“妈妈没了”,或者“妈妈不爱我了”,这就像天崩地裂一样的委屈啊。
孩子哪有分辨能力?就像我小时候以为自己以后真的要变成李阿姨的女儿一样,当时的我哪里明白怎么回事,心里只有被抛弃的害怕啊。
为人父母以后,我们应该保护孩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旦发现这种语言暴力伤害到了孩子,一定要马上制止,安抚孩子的情绪,带孩子离开现场。
我们不可能时刻待在孩子身边,因此我们应该教会孩子如何去面对、处理这样的问题。
我们疼爱孩子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这是爱你,因为有了爱孩子才会自信的成长,把富足的爱给他,同时拒绝没来由的逗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