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近讨论孩子寄宿的热帖,很多回帖的人都能看出孩子的主要问题 来源于,孩子读的寄宿学校。但是,寄宿真正引发的问题,可能不能系统的理解原因,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为什么就不能寄宿了? 全年级300多寄宿的孩子,为什么就我的孩子出了问题呢? 别人的孩子都没事?? 那是真的别人的孩子没事吗???别人的孩子有什么问题,只有别人孩子的父母知道。
今天借用教育权威人士的文章,跟大家讨论一下寄宿制带来的问题,也给坛子里面的家长提个醒。
尹建莉,教育学者,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009年出版 。2014年出版《Z美的教育Z简单》 ,2016年出版《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Z自觉》 ,2018年出版《从“小”读到“大”》 。2015年出版译作《小王子》
原文:http://baby.163.com/15/0814/05/B0V2O6SN00362USS.html
原文提到
罗马尼亚的错误经验。二次世界大战后,罗马尼亚陷入经济困顿、人口锐减的状态。ZF鼓励生育,规定每个育龄妇女至少要生4个孩子。家庭养不活的孩子送孩子到ZF出资的国家教养院,由工作人员进行集体抚养。先后有6万多名婴儿一出生就被送进教养院,进行批量抚养。这些孩子后来几乎都出现行为异常,大多数人智力低下,情感发育不良。他们不会和人交流,无法形成对视和对话,独自坐在角落,不停地前后摇晃或不断重复某种刻板行为,对陌生人没有恐惧感,也没有沟通能力。
早年情感滋润对生命十分重要,用小猴子做的实验。把一些幼小的猕猴和母亲隔离开来,在小猴子的笼子里安装了两个“假妈妈”。其中一个妈妈用硬邦邦的钢丝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个妈妈用绵软的绒布包裹,但没有奶水。按照人们“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断,小猴子应该和有奶的“钢丝妈妈”更亲近。但是事实是小猴子和绒布妈妈更亲近。
寄宿制造成情感疏离。这里引用热帖第201楼的真实回复,寄宿Z终孩子长大了是什么想法:
就是从一年级开始住校,一直到读完研究生,结果就跟电视剧里的台词一样,我说我父母的事,跟说一个外人没什么区别。我有努力引起父母的重视,但成长中过程有各种痛,我一个人扛下了,跟父母就只剩金钱的联系。
热帖楼主的孩子就处在努力引起父母重视的阶段。如果热帖楼主继续固执起见,觉得问题不在自己而在孩子。这个回帖的结果还只是Z好结果,只是和父母 不亲而已。因为大家不觉得吗?? 现在的孩子00后,比起80后学坏更容易了。现在的孩子随便一个愿望没有满足或许心理承受不了,去自杀。再不行,就去网络借贷。父母的话不管用,跟些心术不正的人学坏太容易不是吗?? 所以父母真的需要 再孩子面前有话语权,孩子要能听父母的。要能真心信任父母,而孩子和父母的这种友好的,有互动的关系,都来源于从小的陪伴,依恋关系。
成年人谈恋爱的时候都有这种经历:男女朋友关系。当A在某个无助的时刻非常需要B伸以援手,帮助,开导的时候,如果B对A表示冷漠,不理解,甚至做出让A更加难过的行为。这种时候A对B彻底的失望,下次A再有需要的时候是绝不会再对B抱有帮忙的想法。试想一下,孩子在寄宿学校一次又一次的抗过无助的时刻,父母你们是干嘛的??孩子在经历这些以后,只能是对父母一点点的疏离。
不上寄宿制幼儿园,到了上小学是否就可以寄宿呢? 在这里,尹建莉举例了自己的孩子在初中寄宿3年的经历,并说Z要是他自己作为家长对住宿存在的问题看不清。
我女儿圆圆上初中时就读的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当时选择这所学校,一方面是客观条件下的无奈,更主要的是我们自己作为家长对住宿存在的问题认识不清。把一个年 仅10岁的孩子抛到学校,一周才回一次家,现在想来真是后悔。它的不良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我女儿是个可以主动化解问题的孩子,可那三年是我在教育上感 觉Z力不从心、自己做得Z糟糕且我女儿状态Z不佳的三年。
大家看,连教育专家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犯错,何况是我们普通的父母。但是父母如果不愿正视自己的错误呢?那就只能一错再错,孩子的将来就堪忧了。都说父母是不用考证就能上岗的工作,但是父母都应该边学边做父母。多看看书,真的非常有必要。前段得意有个帖子,分析了美国的一组数据:到底什么因素决定孩子的成绩好。
其中有一条:每天陪孩子读绘本和孩子成绩不成相关性。但是家里有大量藏书和孩子的成绩有正向关联。这说明什么,家里有藏书的家庭,证明父母就是爱看书的人,他们有良好的嗜好,爱好学习书本的内容这才是隐藏的正相关性。父母应该多看书,多学习,包括育儿的思想和观念的正确才是Z重要的。
本帖Z后由 gegesusan 于 2019-03-24 09:58 编辑